一、成都市失业证怎么办
1、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所在社区居委会出具的需要就业的证明,向所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提出申请,填写《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申请表》,并提供下列相关材料:
(1)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需提供学历证书或在学校肄业的证明。
(2)就业转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需提供与原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原个体经营业主需提供当地工商部门出具的歇业证明;原灵活就业人员需提供当地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失业证明。
(3)失地无业农民需提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有关证明。
(4)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人员需提供原所在部队出具的复员退役证明。⑤刑释解教人员需提供劳改、劳教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2、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收到上述材料核实并签署意见后送就业局办证大厅,就业局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免费发放《失业证》。
二、成都市失业金领取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登记的;
(4)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
三、成都市失业金可以领几个月
最短期限:可领3个月。
最长期限:可领24个月。
成都市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主要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来确定。其中又包含六种具体情况:
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以上不满2年的领取期限3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2年以上不满3年的领取期限6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3年以上不满5年的领取期限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以上不满8年的领取期限15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8年以上不满10年的领取期限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领取期限24个月。
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
-
成都房产证丢失该如何处理2024
115人看过
-
四川成都市就业创业证挂失应该如何办
366人看过
-
成都市应该如何申请失业金
407人看过
-
成都就业失业登记证应该如何办理2023
241人看过
-
四川成都市驾驶证丢失了应该如何处理2023
75人看过
-
2024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失业证应该如何办
155人看过
失业证是失业人员享受就业服务、办理录用登记的资格凭证。符合失业救济条件的,凭失业证和劳动手册在有效期内按月到户口所在街道或人事关系所在地办理失业救济金领取。凭失业证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减免费转业训练等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 更多>
-
成都市身份证遗失怎么处理浙江在线咨询 2023-05-26一、办理条件 1、申领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2、成都市本地居民 3、因《居民身份证》丢失需补办 二、办理材料 本人携带《居民户口簿》 前往派出所填写《丢失补领居民身份证书面申请》、《申领居民身份证登记表》 三、办理流程 1、提交材料 《居民户口簿》+《丢失补领居民身份证书面申请》+《申领居民身份证登记表》 2、拍照按指纹 现场拍摄采集居民身份证标准照片,并录取指纹 3、签字取凭证 在领取凭证上签字
-
成都失业证如何办理?有效期是多久?北京在线咨询 2022-12-31办理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政策规定:《失业保险条例》 《成都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和四川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川人社发〔2014〕30号)。
-
成都结婚证遗失该如何补办广西在线咨询 2023-05-26一、成都结婚证遗失该如何补办 1、当事人遗失、损毁婚姻证件; 2、当事人依法登记结婚或者离婚,现今仍然维持该状况; 3、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本辖区内的常住户口,或当事人在本辖区办理过婚姻登记且有档案可查的; 4、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 5、当事人申请补领时的婚姻状况因离婚、丧偶或复婚发生改变的,不予补发婚姻登记证; 6、当事人提供的证件原件,必须是合法、完整、真实、有效。 二、补办材料: 1
-
成都失业证补办费用,成都失业证丢失怎么办河北在线咨询 2021-12-14办理费用:不收费办理材料:1。离职证明(证明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原件及复印件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户口、本人页、主页复印件一份。四、社会保障卡(看你的社会保障缴费情况,也证明你是否失业),原件及复印件5、照片(两张一寸),一张用于填写就业登记表,一张用于办理证明。
-
成都失业证办理周期时间,失业证怎么办理?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14办理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政策规定:《失业保险条例》、《成都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和四川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川人社发〔201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