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诉讼时效:一般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2、短期诉讼时效: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不合格的产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
3、特殊诉讼时效:以外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时效。货物买卖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限为四年。
4、最长时效:二十年。以上三种诉讼时效,都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的。
5、假如权利人很长时间才知道(比如50年后才知道,再加上二年诉讼时效,就是52年),这会将时效拉得很长,很不利于法院搜集证据和正确解决纠纷。
一、法律服务委托合同纠纷的起诉状向哪个法院提交
民事诉讼委托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确定是可以由被告的住所地或者是由事情发生的地方来进行诉讼;合同的纠纷是属于民事的纠纷,在进行起诉的时候就可以向法院按民事的诉讼程序来进行处理。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诉讼或者仲裁时效是权利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争议,保护其权益而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尽早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人间的纠纷。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几类特殊的争议,如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争议,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地域性,因此,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其他法律规定了特别时效的,依照其规定,如海商法规定的货运赔偿请求权的时效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当应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经济纠纷起诉期限
一般的经济纠纷起诉时效是3年,从权利受到侵害时起计算,符合条件的可以中止、中断、或延长。法律有特殊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如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
债务纠纷多长时间过诉讼期,债务纠纷诉讼流程
451人看过
-
诉讼时效多长,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是多久
280人看过
-
是否需要共同偿还债务债务纠纷诉讼时效
262人看过
-
诉讼时效对债权债务纠纷有何影响?
151人看过
-
主债务与保证债务债务纠纷诉讼时效
463人看过
-
欠条的追诉期一般为多长?债务纠纷诉讼时效
427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2022年债权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为三年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20第一,对于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关系,其3年的普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二,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债权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时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第三,债权人若一直没有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
-
一般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是多少年,债权债务纠海南在线咨询 2021-12-13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债务人之日起计算。但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20年以上,债权人仍未向法院起诉维权的,法院一般不予保护。
-
最长诉讼时效是否适用于债权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03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 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重新计算。
-
债权纠纷债权转让是否中断诉讼时效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191.债权转让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2.我国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