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正不作为犯是结果犯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9 09:01:55 327 人看过

不作为犯是“作为犯的对称。负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人,故意或者过失地不履行必须履行并且也能够履行的行为义务,因而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以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形式所划分的犯罪类型。不构成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不作为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

一、如何认定并不构成共同故意伤害罪

可以从涉案人员在违法行为实施过程之中的作用来认定是否不构成共同故意伤害罪,任何不满足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就不能认定为是构成了共同故意伤害罪。

共同故意伤害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主体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形:

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单位共同犯罪。

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中通常谓之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

(二)客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共同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1)共同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构成共同犯罪,比如甲、乙二人共同将丙杀死,共同不作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未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而构成的共同犯罪,比如儿子、儿媳共同遗弃年迈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即共同犯罪人中有人系作为行为,有人系不作为行为,例如:铁道养护工甲与乙事先合谋破坏铁路设施,在乙实施破坏作为时,甲佯装熟睡,不履行其职责。

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在这种场合中,共同犯罪人没有分工,均直接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有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这种场合中,各人的行为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其特征是:

1、共同的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1)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

(2)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3)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的意志因素。其中,共同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间接故意,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的基于希望,有的则是放任。

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刑法规定,犯罪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的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作为一般是指,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实施刑法禁止的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也就是不应该这样做却这样做。不作为通常是指,犯罪人有实施的义务,并且有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但是却没有实施的行为,也就是应该这样做却没有这样做。

三、不作为相关知识

不作为行为类型:

关于不作为的类型,刑法理论的通说是分为纯正不作为与不纯正不作为。此外,我国刑法学界还存在一种同时包含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的犯罪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并非简单地在于身体动静,而主要在于违反的义务法规的性质。作为是违反禁止性义务法规,而不作为是违反命令性义务法规。因此,凡是违反命令性义务法规,应为而不为的,就是不作为。不作为的内容是命令性义务法规规定的作为。如果应为而不为,尽管实施了其他身体动作,仍然是不作为。因此,对于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应当从本质上去把握,否则,就可能导致对纯正不作为的否定。例如,公认为纯正不作为犯的遗弃罪,也并非没有任何身体动作。遗弃婴儿,往往将婴儿置放在街边路旁。在这个意义上,我主张作为与不作为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反对关系。

1、纯正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规定只能以不作为构成的犯罪。纯正不作为犯在刑法中都有明文规定,据此可以对纯正不作为犯予以正确的认定。例如,我国刑法第261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是纯正不作为犯的立法适例。遗弃罪就是负有扶养义务的人有能力履行扶养义务而拒不履行这种扶养义务而构成的,是纯正的不作为的犯罪。

2、不纯正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以不作为形式而犯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不纯正不作为由于在刑法上没有明文规定,而是司法机关在认定不纯正作为犯的时候,应当注重考察不作为与作为是否具有等价性。只有在具有等价性情况下,才能认定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例如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包括作为的故意杀人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这种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就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例如,母亲故意不喂养婴儿,致使婴儿饥饿而死亡。这一不喂养的行为作为一种不纯正的不作为,与作为的故意杀人具有价值上的等同性,应以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论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0日 19: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扶养相关文章
  • 真正不作为和不真正不作为之间的区别有什么?
    一、真正不作为和不真正不作为之间的区别有什么?纯正不作为犯(或称真正不作为犯),行为人构成法律专门规定的(实行行为本身)不作为犯,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不纯正不作为犯:因不作为而构成其他不属于法律专门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如杀人、抢劫、强奸等犯罪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区别在于,研究作为犯与不作为犯不仅有理论意义同时对司法实践也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与不作为区分的标准有很多种,包括身体动静说、因果关系说、社会价值说、法规说和双重说,其中规范说标准是最合理的。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别包括法规上的、主体上的、主观上的、客观上的和义务上的不同。作为和不作为的分类、结合和竞合亦是区别研究作为与不作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与不作为是刑法行为的两种形式,学界对不作为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如果能有效地认定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将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作为和不作为深一层次的具体内
    2023-04-13
    363人看过
  • 不真正身份犯和真正身份犯的区别是什么?
    一、不真正身份犯和真正身份犯的区别是什么?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刑罚加减依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可分为真正身份犯和不真正身份犯。不要求行为人有特殊身份的是非身份犯。在不真正身份犯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具有这种身份,则从重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换言之,如果行为主体不具有该特殊身份,犯罪就不能成立。因此,这里的身份又可以称为“定罪身份”。二、犯罪中止的特征包括哪些?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后自
    2023-04-13
    398人看过
  • 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罪是一个意思吗
    这是一个定性问题:不作为犯是身份,已经确定是一种犯罪身份;不作为犯罪是一种行为,以后可能是不作为犯,也有可能无罪,也有可能是其他犯罪。(一)违反法律直接规定。是指《刑法》有直接规定的罪名,才构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严禁“类推”。以《刑法》确定罪名为准。(二)负有法定义务。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的行为。例如;母亲拒绝婴儿喂奶,造成婴儿死亡的。属于不作为犯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遗弃罪】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三)拒绝履行的行为。是指能够有条件作为,而拒绝履行作为的行为。《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
    2023-03-17
    381人看过
  • 真正不作为犯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判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综上,如果简单的来理解真正不作为犯,意思就是当事人因为不履行应尽义务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履行应尽义务,不履行应尽义务自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假冒注册商标罪能有缓刑吗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
    2023-04-12
    145人看过
  • 什么是(不)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总的原则:按照正犯(实行犯)定罪。(一)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1、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不能单独成立该类犯罪,但可以与有身份者成立身份犯的共犯。如普通公民不可能独立构成脱逃罪,但可以与罪犯成立脱逃罪的共犯。2、具有不同构成身份的人共同犯罪(两者均有特殊身份)难点总结:结合情形处理结论无身份者是共犯+有身份者是正犯按正犯来定罪(也即按有身份者定罪)(例1)无身份者是正犯+有身份者是共犯按正犯来定罪(也即按无身份者定罪)(例2)A身份者是共犯+B身份者是正犯按正犯来定罪(也即按B身份者定罪)(例3)无身份者是正犯+有身份者是正犯按想象竞合、行为共同说处理(例4)A身份者是正犯+B身份者是正犯按想象竞合、行为共同说处理(例5)例外的是,对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依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例6)例1:妻子帮助丈夫(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丈夫是正犯(实行犯),二者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
    2023-03-08
    424人看过
  • 为什么算过失犯罪不算结果犯
    过失犯罪不都是结果犯。过失犯罪具体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为例,该罪属于危险犯,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为必备构成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传播严重危险这一结果是不明知的。过失犯罪是否有预备行为过失犯罪没有停止犯罪的形式,过失犯罪也没有预备行为。事实上,如果犯罪有预备行为,行为人主观上不可能是过失心态。犯罪停止的原因包括犯罪准备、犯罪未遂和犯罪停止。这些情况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根据结果定罪的,只有达到法定结果才能定罪。换句话说,过失犯罪不构成犯罪,没有法定的危害结果,当然也没有停止犯罪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3-08-13
    104人看过
  • 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法律综合知识
    不作为犯罪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着客观的联系,这种客观联系就是追究不作为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研究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对于追究犯罪,正确量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提出最早见于Stbel于1805年的《犯罪之构成要件》一书,此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刑法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刑事立法和行事司法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刑事案件,就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和刑法科学研究中,正确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视的。从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犯罪有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从而,也可以将刑事因果关系区分为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和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本文仅对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做一个简要分析。一、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不作为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作为义务的人,故意或者过失地不履行其特定的义务,
    2022-10-23
    480人看过
  • 犯罪是不是有作为或不作为的,是犯罪过失的行为?
    存在过失犯,如交通肇事罪。一、交通肇事罪是不是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损害后果。交通肇事罪中,驾驶人员并不会有意识地去触犯法律,如果行为人是故意为之的,则应按危险驾驶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二、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吗?是的。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三、交通肇事罪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判缓刑交通肇事罪适用缓刑的情形,关键在于看其具体的定罪量刑与犯罪情节是否能够满足缓刑的适用条件。首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因为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不能构成累犯,因此可以适用缓刑。其次,交通肇事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判处3年以下有期
    2023-06-27
    63人看过
  • 什么是不真正的持有型犯罪?
    在不真正的持有型犯罪中,非法持有相对于真正的持有型犯罪,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质性的判断。举例说明,作为持有型犯罪,我国刑法典第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持有对象——与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财产,与真正的持有型犯罪有本质的不同,它并不是违法行为的产物,也不是我国严格管控的物品,因此对其的非法持有不能像真正的持有型犯罪那样做简单的叙明,而必须进行实质的解释。从该罪的罪状描述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就能看出,行为人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和不能说明来源的情节是非法所得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是符合持有型犯罪入罪门槛的非法持有,才能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对行为人定罪处罚。由于不真正的持有型犯罪的特点,使得我们不能像真正的持有型犯罪那样很容易区分非法持有和合法持有,但是也正是这种对非法持有的实质解释,使得在不真正的持有型犯罪中束手无策的依附于一
    2023-06-11
    162人看过
  • 不作为犯罪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吗
    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一、治安案件正当防卫认定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
    2023-03-11
    393人看过
  •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先行行为的特征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中的特定义务是由犯罪人的先行行为引起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先行行为具有以下内在特征:第一,危险性。在客观上,行为人的先行行为要导致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第二,过错性。行为人的先行行为的过错性或是明显表露于外,或是隐藏于内,需要结合其后续的不作为才能予以判断。但无论如何,具有过错性方成其为先行行为。第三,举动性。消极的不作为不称其为先行行为。如果先行行为是不作为,则意味着法益危害结果均系不作为所导致,对行为人定罪就须依刑法的明文规定。这样定罪就是纯正不作为犯罪问题,而不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问题。第四,意志性。该先行行为必须处于行为人的意志控制之内,并体现行为人的意志,即主观方面。第五,同一性。先行行为体现出来的行为人主观状态,同定罪罪名所要求的犯罪行为的主观状态必然一致。先行行为是过失导致危险状态的,只能定行为人不纯正不作为的过失犯罪;反之,故意造成危险状态的,
    2023-03-30
    427人看过
  • 纯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是哪些?
    一、纯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是哪些?作为义务问题在非纯正不作为犯理论中历来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地位,看作是不作为犯的构成要素的两要素之一。义务的来源有四个:1.职务要求的义务;2.法定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为造成的义务。作为义务在非纯正不作为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察罪与非罪的关键。前三种义务比较好判断(要注意法定义务并非仅仅是刑法规定的义务,还包括其他法律和行政规章的规定),难以判断的主要的就是第四种——先行为造成的义务。行为人如果有救助的义务而不救助,造成他人死亡的,就可能负刑事责任,否则就不负责任。如同样是行为人追打他人,导致他人跳河逃跑,结果被水淹死的情形,如果行为人非法侵害他人,其追打行为具有违法性,行为人就应当负有救助的义务,如果被害人有过错,如盗窃他人财物或伤害他人而引发追捕,行为人的行为具有正当性,行为就没有救助义务。同样,司机在高速公路上放任乘客下车,从而
    2023-06-19
    224人看过
  • 逃税罪是否应被定性为纯正不作为犯?
    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逃税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不作为是行为人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一旦符合了法律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法律中的规定进行定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逃税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吗逃税罪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具有纳税义务或者扣缴税款义务的人(包括单位和自然人):(1)纳税人;(2)扣缴义务人。只有法律规定具有纳税义务或者扣缴税款义务的人,才具备逃税罪的资格;其他人不成立逃税罪,但可以成立逃税罪的共同犯罪。代征人是指接受税收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委托,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代征少数零星分散的税收的单位。代征人属于刑法典第93条规定的以国家工作人员
    2023-07-01
    293人看过
  • 结果不是犯罪会有犯罪预备吗?
    如果当事人实施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的,就不存在犯罪预备的情形,犯罪预备是指为实施犯罪行为做的准备工作。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2.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活动在法律上主要规定为两种情况: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杀伤、威胁被害人的各类凶器物品;用以伪造货币、票证、文印的各类器具材料;用以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罪证的各类工具物品等。准备工具和物品的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制造、修理、改装、购买、借用、骗取、窃取等。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指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如为实施犯罪,事先察看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探听被害人行踪、演习犯罪手段和技巧、拟定犯罪实施计划、寻找犯罪同伙等等。从准备工
    2023-03-07
    345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扶养
    词条

    扶养通常概指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一般涵盖四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在特定情形下体现社会福利的公力扶养,包括各种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民政抚恤等; (2)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为主体并逐步走向社会化... 更多>

    #扶养
    相关咨询
    • 不作为犯罪与真正不作为刑事区别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5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分为纯正的不作为犯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行特定义务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行为人的行为但凡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都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因此,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构成要件齐备
    • 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啊?如何规定的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26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分为纯正的不作为犯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行特定义务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行为人的行为但凡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都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因此,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构成要件齐备
    • 逃税罪不是真正的犯罪吗?
      河北在线咨询 2023-12-14
      逃税罪属于不作为犯罪,即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 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 数额较大的行为。
    • 2024年刑法中规定的真正不作为犯有哪些?
      湖南在线咨询 2024-08-23
      纯正不作为犯是刑法规定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这种情形叫做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遗弃罪即属此类。纯正不作为:刑法罪名分类方式,又名真正不作为犯,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相对的,只能以不作为的行为形式构成的犯罪。含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犯罪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出现,而非纯正不作为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非纯正不作为犯是不作为犯分类中对于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 什么是结果犯?徇私舞弊罪为什么是结果犯而不是行为犯?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10
      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四种,即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和举动犯。 1、结果犯,指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缺少危害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说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就不齐备。结果犯的结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具体危害结果,是与犯罪的性质相一致的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