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职务犯罪心理及习惯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6:10:07 50 人看过

职务犯罪历来是令人头疼、难以根除的问题,近年来日趋突显严重,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更是心理问题、政治问题。为此如何有效地遏制及预防职务犯罪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而揭示职务犯罪分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的心理想法是怎么样的以及其前车之鉴有什么可以昭示后人的则显得有为必要。基于此,笔者选取职务犯罪心理及恶习为切入点,对24名职务犯罪在押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以期对解决职务犯罪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职务犯罪心理

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分子大都心存侥幸,调查显示有15人存有严重的侥幸心理。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并非不担心、不害怕、不心虚,特别是初犯表现更为突出,而之所以要这么干,乃是受严重的侥幸心理的驱使:寄希望不一定会被发现,能够蒙混过关。他们有时也担心劣迹暴露,特别开始一、两次,不过几次得手之后,看看风平浪静,一切依旧,胆子就越来越大,自恃高明,满以为天衣无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内人不会也不敢说出来。即使不慎露点马脚,上有保护伞,下有替死鬼,也能过关斩将,翻不了船。其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终究包不住火的,其结果自然是自欺欺人,仍然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

二、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

这突出表现在处理人情关系上,难以自控,最终丧失了原则。中国人办事喜欢讲人情,若有熟人,一切好办,不认识,一切公事公办。这在职务犯罪分子身上,演绎得特别明显。他们有些人是碍于情面,不帮忙,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与其伤了和气,不如帮点不大违反原则的小忙。然而就是这一小忙,对方再一次送礼表示感谢,并再次相求,出于报恩心理,难以拒绝对方的请求,他们又继续帮忙。就这种施恩——回报的反复过程中,无形中违德违法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有些人则出于官官相护的官场人情,甚至是钱权交易的人情,在非感情或非理性的矛盾心理交织下,丧失了原则,也丧失了自我。

三、居功补偿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大多兢兢业业、为国家、社会、企业做出过贡献。他们有些人是由于仕途梦破灭、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们满腹怨恨,于是决定经济上捞一把,以补偿政治上的损失。有些人,是考虑到新老干部交替势在必行,一辈子辛辛苦苦,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何不趁现在最后的机会为自己服务一下,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补偿心理影响下,疯狂地利用职权、攫取私利。也有一些人,自以为为公家办事,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结果自己倒贴了不少,如人际应酬开支,却不能按正常报销,于是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其它非法途径获得相应甚至更高的好处来弥补损失。

四、爱慕虚荣的攀比心理

有的人看到一些老板、经理、总裁坐着别墅,开着私家车,穿金戴银,出手大方,便羡慕不已,眼红心急,想方设法利用职务便利捞钱。也有的领导干部看到周围的人,特别是手下,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暴利,过上好日子,内心失去平衡。自认为自己能力比他们强,权力又比他们大,凭什么他们可以发财,而我就不能活得潇洒呢。于是在这心理极度不平衡下,便利令智昏,加入淘金队伍。这些人被抓往往自认倒霉,对自己犯罪受法律惩罚也认为是罪有应得,但对比他相当或更严重的犯罪者逍遥法外,心理十分不服。声称:某某人问题比我还严重,为什么不查他?不就是有某某后台吗?他们有强烈的攀比心理,总觉得自己亏了。

五、赌一把的冒险心理

许多职务犯罪分子并非是法盲,对党政处分及刑罚处罚并非不清楚,对自己的罪行一旦败露的后果也有相当的思想准备,但对巨额财物,一夜可以暴富的诱惑,他们怦然心动,不惜以身试法,这主要就是他们狂妄自负的冒险心理在起作用。特别是那些冒险得逞的榜样更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拼命赌一把的勇气。

六、贪得无厌的贪婪心理

在笔者所调查的24人中,没有一个是因饥寒而起盗心的。他们之所以要犯罪不是生存所迫或者维持家庭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贪婪的心理。他们有的甚至贪污受贿了几十万的钱一直存在银行里一分都不用,也要再接再厉,没有止境。他们往往是见钱眼开,贪婪成性,只要一天不被抓获,那么他们的犯罪活动就一天不会停止。可以说他们把人性邪恶的贪婪习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七、同流合污的自慰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职务犯罪分子,最初他们对各种腐败现象也看不惯,很反感,然而,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一些腐败分子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加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在因素驱动,便看不清形势,意志开始动摇,渐渐地随波逐流。在他们看来世风日下,形势所趋,靠自己一个人廉洁自律,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放聪明点随大流,你捞,我也捞,这样即使有一天惩治也不一定会先惩治到自己头上来。

八、见缝插针的投机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的职务犯罪分子,往往善于见风使舵,见机行事进行犯罪,一旦机会到来,就不择手段。而客观上体制的弊端或管理上的缺陷,则往往成为他们钻空子的便利。这些人一旦投机得逞,便会变本加厉,若劣迹败露,则千方百计掩盖罪行,或者畏罪潜逃。

九、自作聪明的抗拒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自恃有权有势或自认为见多识广,胆大妄为。捕前,密谋策划,活动频繁,或订立攻守同盟,或组织销毁罪证;审讯中,往往避重就轻或拒不交代,甚至一言不发,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

十、悔恨交加的自责心理

一旦东窗事发,职务犯罪分子,由于地位反差大,环境不同,往往会自我反思。开始为自己成为阶下囚,感到无比羞耻,无脸见人,然后想到地位、名誉、家庭子女受损,便悔恨不已,最后慢慢地深感内疚,产生自责心理。感到自己本受人尊敬、家庭美满,却因一时糊涂,毁掉了美好的一切。感到自己受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多年,本应该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却因违法成了罪人。感到有负于党、人民、领导和家人的期望。他们会痛感自己的堕落,悔恨当初,希望能改造自我,重新做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8日 06: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职务犯罪相关文章
  • 浅析渎职犯罪的心理诱因及防范
    渎职犯罪,被称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揣腰包”的犯罪,其本质是权力与责任脱节,导致权力的失用或滥用。渎职的行为和结果,严重违背了公务员职责的公正性、廉洁性和勤勉性,妨害了国家机关正常的职能活动,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渎职罪属于结果型犯罪,一旦成立,往往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因此,对渎职行为的事后查处固然必要,但沉重的代价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前移:预防为先,努力从源头上遏制犯罪。本文拟从分析渎职犯罪的心理诱因入手,探讨对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一、渎职犯罪的心理诱因诱发渎职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畸形心态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总体看,渎职犯罪的心理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人一等的特权心理。中国历史上流行的官本位意识,至今仍在一部分领导中大有市场。他们以官为重、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一旦当了官、有了权,就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目空一切。在他们心里和眼里,少了责任
    2023-06-11
    358人看过
  • 会计职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近年来有的财会人员经不住种种诱惑,采取非法手段,侵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做假帐。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职务犯罪产生的因素,会计职务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最后,对如何预防会计职务犯罪,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一、引言近年来,发生的经济案件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案占所办案件的80%以上,而财务人员及分管财务工作的单位负责人占此比例的90%以上。这说明职务犯罪特别是贪污、挪用公款犯罪,不论采取何种手段,都与单位的财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统计,我国因会计职务犯罪而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要占到GDP的13.2%到16.8%,因会计职务犯罪而造成的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实在叫人触目惊心,且近几年来会计涉嫌经济犯罪的大案要案有上升的趋势。会计职务犯罪是一个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的概念。它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时,严重危害职务规范,应该受到刑事处
    2023-04-22
    374人看过
  • 透视论暴力犯罪的特征及成因
    【论文摘要摘要:暴力犯罪是我国目前刑事犯罪活动中十分突出的犯罪现象,其犯罪活动也日趋严重。因此,对暴力犯罪的成因和特征加以探究分析对预防暴力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暴力犯罪的概念目前各国刑法中均为在刑法典中系统集中的规定暴力犯罪这一类犯罪,而是泛指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从刑法学角度来看,若以犯罪的实质来界定暴力犯罪的话,暴力犯罪即是指行为人故意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1从犯罪学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刑事立法和司法实际为依据界定暴力犯罪。认为摘要:所谓暴力犯罪,通常是指犯罪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胁迫而实施的犯罪。从刑法学的角度看,凡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以暴力为特征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各种犯罪都应该认为是暴力犯罪。[2结合以上,私以为,暴力犯罪是指非法使用暴力相威胁,侵犯他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性质严重的攻击性行为。二、暴力犯
    2023-06-11
    432人看过
  •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二)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三)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打击是治标之举,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不例外。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内因方面只有不断优化、强化职务行为人的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职务行为人具有良好的素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不想为职务
    2023-04-25
    198人看过
  • 我国国企“职务犯罪”造成国资流失现象透视
    “深水区”绝非“浑水区”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最新调查显示,2003年至今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国有企业人员贪污贿赂犯罪25322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企改制已进入攻坚的“深水期”,但“深水期”绝不是“浑水期”。法律专家指出,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新动向的出现,说明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艰巨性,更表明当前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贪污贿赂案件:四成以上为国企人员“自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中,一些人认为最有效、最快捷的发财致富方式,就是把“公家的财产”变成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数据表明,在高检院近期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国有企业人员的职务犯罪占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总数的41.5%,其中相当数量都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与一般职务犯罪相比,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出更强烈的主动性和贪婪性。办案人
    2023-04-24
    265人看过
  • 心理疾病成公务员职务犯罪重要诱因
    昨日,重庆市政协委员、君之薇董事长吴任军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呼吁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建设健康重庆的同时,高度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他认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影响政府行政效能和导致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我认为,要。从我所见所闻所亲历吴任军委员的这个提案非常及时,也特别重的案件来看,病态心理已经成为当今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昨日,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任宁说。吴任军:34.5%公务员有抑郁倾向吴任军委员认为,公务员是一个特殊、敏感的职业群体。据媒体披露的《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形势日渐严峻。吴任军援引该报告数据称,公务员的心理多戒备,不低于70%的公务员(即使匿名和网上测评)不愿意坦露心迹,34.5%的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县、乡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2023-06-06
    395人看过
  • 外因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环境是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作为具有一定职权的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同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公职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诱发其职务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公职人员的贪婪心理。第二、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公职人员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第三、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第一、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第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
    2023-06-11
    287人看过
  • 合伙债务、习惯法与国家的介绍之上海商界习惯与大理院解释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迅速发展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经贸中心,各式各样的盈利性企业大量涌现。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限公司还是个崭新的事物,规范它的法律也极为稀少[3];上海滩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合伙制”企业[4]。对于合伙企业债务的分配,上海商界的“历来通例”是:“合伙组织大率先订议据,载明每人所占股数,盈则按股均分,亏则按股分担,将来对外债务即以此议据为标准”;如果合伙成员中有一人或数人“资力不足”,其他合伙人只“担认自己所持有之股份而止;不足之数,则由债务人与债权人磋商折扣了结”[5]。但是,这一习惯遭到了大理院的否定,它作出的判例认为,合伙人对合伙债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以内部分配协议对抗债权人。在上海商界人士看来,大理院的这种判例,对上海商业打击非常大:“维护经济之进步,必先使投资者无意外之损失。如果一经占有若干股份,而日后因其他合伙员之牵涉,几举全部财产以殉之,权衡利害,谁不
    2023-06-05
    420人看过
  • 职务犯罪是否被视为刑事犯罪?
    诈骗罪是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的经侦或刑侦完成侦后移交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什么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罪名有什么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职务犯罪的罪名有:贪污贿赂罪、渎职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7-07
    193人看过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区别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两罪都是破坏我国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犯罪,其主观特征都为故意犯罪,但两罪有区别表现。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两罪都是破坏我国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犯罪,其主观特征都为故意犯罪,但两罪的区别表现在:1、主体要件不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主体要件为特殊主体,即只有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自然人才能构成此罪,非国家工作人员或者虽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其侵犯少数比族风俗习惯的行为不构成此罪。当然,倘其行为符合其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构成要件的,应以他罪定罪处罚,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所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本罪。2、客体要件不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有时,本罪的客体还可能是复杂
    2023-06-11
    382人看过
  • 什么是侵犯少数民俗风俗习惯罪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强制手段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犯罪对象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所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习惯做法。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以强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干涉、破坏的形式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利用权势、运用行政措施等。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强迫少数民族公民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干涉或破坏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所进行的正当行动。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作为国家方针政策执行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上述行为,才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触犯刑法的,应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与危害程度,以其他犯罪论处。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犯少数民族保持与改革本
    2023-05-06
    364人看过
  • 饮食习惯与青少年犯罪有什么关系
    美国营养学家戴*斯认为,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与美国饮食和美国食品工业关系极大,当然,人的性格问题和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绝非仅仅通过改善营养就能彻底解决。而美国参议院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号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饮食健康权威报告也承认,犯罪、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的部份原因是由于饮食偏差所导致的。2006年3月,《英国精神病学杂志》2002年报告的首要作者BernardGesch对《生态学家》杂志说:“糟糕的饮食比曾有的暴力记录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暴力行为。同样,对精神病的确诊,通常也比曾有的暴力记录更能预测暴力行为,但与观其食测其行相比,确诊精神病在预测上还尚有距离。多数人认为,少年罪犯出现行为偏差大都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善,或是出于一些心理因素,但英国最近有科学家指出,少年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反常。如2002年《英国精神病治疗学杂志》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如果运用食疗对症下药,少年罪犯的
    2023-06-03
    348人看过
  • 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习心得
    一、学习到了未知领域的知识听老师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环境管理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赢在执行的课程,使我的头脑异常清新,心情为之振奋。这些课程是我第一次听到过,感觉非常解渴。政协姚主席非常重视政协机关建设,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政协,我所在的民族法制委员会,主要涉及到民族、宗教、社会和法制方面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按照姚主席的要求要深入学习,学以致用,这次的学习培训课程,系统地将我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教授给我,使我重新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学习力。使我明确了国务院推行行政执法的目标是建成法治政府,这个法治政府即是: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使我了解:我国加入世贸后,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必须要提高,
    2023-06-06
    383人看过
  • 职务犯罪以及职务侵占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支配公共财产、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一、职务侵占后退赔赃款赃物如何定罪职务侵占后退赔赃款赃物,仍构成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指刑法第271条规定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便利,行为人只要实施了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即可构成犯罪,不以拒不交出或拒不退
    2023-03-06
    465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职务犯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开展违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破坏国家职务管理职能的总称。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 常见的职务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 更多>

    #职务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的行为因素包括技能和性格以及习惯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11
      过失的种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即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而非任何结果。
    • 什么叫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甘肃在线咨询 2021-10-10
      根据《刑法》第251条的规定,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一般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情节严重,即多次或多人侵权,手段恶劣,造成民族纠纷,民族矛盾的,造成骚乱,示威游行或社会秩序严重混乱,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应立案追究。
    • 哪些罪名涉及职务犯罪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6-14
      具体包括的罪名有: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报复陷害罪,破坏选举罪。
    • 职务犯罪会探视家属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31
      不会。罪责自负原则是刑法的原则之一,罪责自负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谁犯了罪,就应当由谁承当刑事责任;刑罚只及于犯罪者本人,而不能连累无辜。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
    • 恶心透支信用卡犯罪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3-29
      恶意透支可分为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和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一般违法性的恶意透支,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违反信用卡章程与约定进行透支,逾期不还,但诈骗金额较小或是拖延时间较短或是经催收又迅速还款的行为,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的行为。犯罪性的恶意透支按照行为类型,又可分为超限额的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