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报警处理,由公安机关来进行解决。主要涉及的罪名是故意伤害罪,其次是敲诈勒索,至于敲诈勒索是否能够认定,需要根据案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打架导致对方受伤住院,如果是情节后果较轻,被治安拘留十日并赔偿受害方后,已基本没事。如果是情节后果严重,目前已被刑事拘留十日,有受害方的谅解书,可以减轻处罚。双方对民事赔偿可以和解,但对刑事部分无法和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财物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财产。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为了正确认定敲诈勒索罪,应当把握本罪的威胁和要挟方法(即胁迫)的以下特点:
第一,行为人以将要实施的积极的侵害行为,对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进行恐吓。例如,以将要实施杀害、伤害、揭发隐私、毁灭财物等相恐吓。由此可见,本罪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不可能是不作为。制造、散布迷信谣言,引起他人恐慌,乘机以帮助驱鬼消灾为名骗取群众财物的,以及面对处于困境的人的求助请求,以不给钱就不予救助等,都不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第二,行为人扬言将要危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例如,财务所有人或持有人的亲属等。
第三,发出威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当着被害人的面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为人亲自发出,也可以是委托第三者转达;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第四,威胁要实施的侵害行为有多种,有的可以是当场实现的,如杀害、伤害,有的是当场不可能实现,必须日后才能实现的。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威胁将要实施危害行为,并非意味着发出威胁之时不实施任何危害行为,例如威胁将要实施伤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相对轻微的殴打行为;或者威胁将要实施杀害行为,但在威胁发出之时实施伤害行为。此种当场实施较轻加害行为、同时威胁将来实施较重加害行为的方式,可能影响行为人实际触犯的罪名和符合的具体犯罪数量,应当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予以判断。
-
撞人后被勒索了如何维权
72人看过
-
打人了对方勒索怎么办
477人看过
-
被人敲诈勒索如何认定
335人看过
-
职业打假人涉嫌敲诈勒索,敲诈勒索如何认定?
437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如何处理
156人看过
-
打架肋骨断了被勒索怎么办
453人看过
-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打架与故意勒索?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28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打架斗殴,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方式故意勒索的,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以敲诈勒索罪处罚,一般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拘役、管制中量刑。
-
被敲诈勒索后自卫打死人法院会如何判刑?四川在线咨询 2023-03-29对防卫过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分别按照刑法典第235条和233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减轻处罚;如果具备缓刑条件,可以使用缓刑;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的,分别按照刑法典第234条和第232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应当减轻处罚;如果具备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如果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应当免除处罚 第233条
-
勒索未遂处理办法如何西藏在线咨询 2022-09-03实施未遂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敲诈勒索罪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现对数
-
-
撞人了被勒索了如何维权浙江在线咨询 2023-01-12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方面贯彻了全面赔偿的原则。其中赔偿项目方面增加了康复费、后续治疗费两项,并用“残疾赔偿金”代替“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此双方可以协商,如不能协商一致,可以起诉对方。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七条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