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报的法律规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29 15:35:20 412 人看过

瞒报病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级、撤职的处分,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对逃匿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工作原因被隔离工资结算标准

月平均工资需要按照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工资。

因疫情防控政府实施隔离措施的,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对于因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期间、因隔离措施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企业应当视同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时间工资。职工医疗期间,企业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支付病假工资,病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对于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者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

二、疫情政府经济补偿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并不得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在此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分别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5日 18: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医疗机构相关文章
  • 传染病隐瞒不报的法律责任
    隐瞒疫情可能构成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四百零九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通报、报告或者公布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时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四)未及时调查、处理单位和个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的举报的;(五)违反本法的其他失
    2023-04-15
    304人看过
  • 法律规定隐瞒传染病的责任怎么认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以及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二)拒绝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的;(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四)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五)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甲类传染病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2023-06-25
    397人看过
  • 隐瞒犯罪收益罪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隐瞒犯罪所得罪立案标准我国公安机关对于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案件进行刑事立案标准包括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
    2023-07-16
    172人看过
  • 法律规定故意隐瞒罪怎么处理?
    一、法律规定故意隐瞒罪怎么处理?1、法律并没有规定故意隐瞒罪,而是《刑法》第312条当中规定的时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自然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掩饰犯罪行为的数额的判定标准有哪些如果犯罪嫌疑人通过销赃、窝藏、收购等方式涉及到的赃物金额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或者多次有过销赃
    2024-01-05
    348人看过
  • 根据法律规定隐瞒工伤谁负责
    根据法律规定隐瞒工伤有隐瞒工伤的人员负责,比如说是属于用人单位单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些隐瞒的情况,那么他必须要为此付出责任,工伤,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一、司法解释关于工伤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4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13次会议通过)为正确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行判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在认定是否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本人主要责任”、第十六条第(二)项“醉酒或者吸毒”和第十六条第(三)项“自残或者自杀”等情形时,应当以有权机构出具的事故责任
    2023-03-24
    178人看过
  • 2023瞒报病情的处罚规定是什么
    一、瞒报病情的处罚规定是什么瞒报病情,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隐瞒疫情病情不报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相关规定,不同主体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需承担的法律后果不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隐瞒、缓报、谎报疫情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2023-05-02
    159人看过
  • 离婚一方隐瞒财产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离婚一方隐瞒财产的法律规定是从发现之后是可以选择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于隐瞒的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在离婚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占用更多财产的目的,可以使用隐藏的、隐瞒和其他手段来逃避财产分割。如果一方发现另一方在离婚期间隐瞒了共有财产,可以要求财产分割,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离婚后一方才会发现另一方隐瞒了共有财产。此时,另一方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法院再次分割隐藏财产。当然,重新分割财产的诉讼应当符合诉讼的诉讼时效,即当事人在发现隐藏财产的时间必须是两年内。此外,如果一方隐瞒夫妻的共同财产,另一方提起诉讼要求再次分割财产的,法院可以依法对隐瞒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作出判决。一、离婚的一方如何处理隐藏财产“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
    2023-06-22
    310人看过
  • 隐报瞒报新型病毒触犯什么法律
    隐报瞒报可能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缓报、瞒报、漏报等严重不负责任行为,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以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定罪处罚。一、个人隐瞒故意隐瞒疫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个人故意隐瞒疫情,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的,可以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二)拒绝按照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的;(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
    2023-02-25
    122人看过
  • 隐瞒、缓报、谎报疫情有何法律后果?
    隐瞒、缓报、谎报疫情将会面临的法律后果,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谎报疫情、警情,将承担行政罚款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疫情不报是会构成犯罪行为的,具体他涉嫌触犯到的我们国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法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对甲类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当隔离治疗,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
    2023-03-27
    337人看过
  • 公告立法:报纸法律规定的登报要求
    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可以公告送达。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判决书的公告期60天,期满后的上诉期是15天。上诉期满后对方不上诉,判决生效。解除劳动合同需要登报公告吗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规定,“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
    2023-07-05
    95人看过
  • 隐瞒婚前孩子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隐瞒自己生过小孩这一事实的,如果没有非法占有对方财产意愿的,并不是属于骗婚的行为,只是属于隐瞒个人感情史的行为。判断骗婚的方法: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配。三、从骗取的财产的所有权上看,所骗取的财产是一方婚前财产或是与被害人有关系的其他人的财产,并非属于婚姻关系成立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四、案发后,参考被害人的态度,司法机关可以考虑是否有追诉犯罪的必要,以达到法制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婚前隐瞒精神病史可以离婚吗婚前隐瞒精神
    2023-07-05
    95人看过
  •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最新法律规定是什么?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客体,即国家廉政制度和国家外汇管理制度;2、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组成;3、本罪主观上是故意的,即行为人知道自己的境外存款应当申报,故意隐瞒;4、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境外申报而隐瞒不报,且数额较大。隐瞒境外存款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第三百九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隐瞒不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通过以上解读,大家知道隐瞒境外存款罪的犯罪主体就是特殊主体,是针对国家工作人员
    2023-07-14
    409人看过
  • 法律规定隐瞒毒赃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
    隐瞒毒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隐瞒毒品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一、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条件有什么?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者帮助其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的制裁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有: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正常活动。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给予保护,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所谓“包庇”是指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帮助其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
    2023-06-23
    251人看过
  • 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分析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或者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生产经营单位或其主要责任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使人员伤亡增加、财产损失扩大,需承担赔偿责任。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缓报、瞒报、漏报疫情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吗缓报、瞒报、漏报疫情承担法律责任,可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2023-07-05
    147人看过
换一批
#医疗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 医疗机构免责的条件主要有患者在诊疗活动中,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限于当时的... 更多>

    #医疗机构
    相关咨询
    • 瞒报工伤事故怎么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07
      单位瞒报工伤事故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一年内依法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请工伤认定,如果被认定为工伤的,之后还可依法去申请工伤赔偿。
    • 煤炭瞒报处理规定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16
      炭疽:(一)炭疽患畜的肉尸、内脏、皮毛及血(包括被污染的血),应于当天用不漏水工具运送至化制处或指定地点全部作工业用或销毁。(二)猪慢性局部炭疽,宰前无高温及症状,宰后局部淋巴结发现病变和炭疽菌体者,其肉尸、内脏应作工业用或销毁。污染的肉尸、内脏及副产品的处理办法与本条(四)同。(三)猪慢性局部炭疽,仅于头部一个淋巴结发现菌影,而其他淋巴结和血液中未发现菌体及菌影者,除头部作工业用或销毁外,肉尸、
    • 瞒报谎报个人行程会承担什么后果,有没有法律规定
      甘肃在线咨询 2023-12-09
      律师解答 瞒报谎报个人行程会承担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疫情期间瞒报谎报个人行程的属于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的,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有规定隐瞒疫情、谎报疫情的么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20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 没有感染瞒报行程怎么处罚,有没有法律规定
      天津在线咨询 2023-10-09
      没有感染瞒报行程的处罚为会被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情节严重的,会被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