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职后利用原职务身份取得客户货款
被告人蒋某某长期担任某保险公司职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取投保人保费58888元后挥霍。2010年3月1日,公司对其作出通报批评并解除保险代理合同,但未收回空白合同、保单、收据等物。后蒋某某隐瞒被解除保险代理的事实,继续持相关手续,收取投保人保费78132元并挥霍。后蒋某某投案自首。一审法院认定蒋某某分别构成职务侵占罪和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和三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三年。蒋某某上诉后,二审法院改判为职务侵占罪一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二、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本案二审法院改判是正确的。蒋某某虽然被解除保险代理关系,但其仍拥有空白合同、保单、收据,足以以原职务身份履行职责,从民事角度上而言成立表见代理,投保人并无过错,也不应承担损失,并非实际被害人;而保险公司应当履行保险合同,属于实际上的被害方。故蒋某某被解除代理合同的后续行为应构成职务侵占罪而非诈骗罪。
离职后冒充原单位职员的人员,是否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只要被害单位在解除行为人的职务时履行了公示义务而无过错,行为人冒充原单位职员骗取原单位客户货款,一般应认定为诈骗罪;反之,被害单位并未有效解除行为人的职务时,行为人实质上仍继续履行职务的,造成单位客户基于表见代理情形下的合理信赖,一般则应定性为职务侵占罪。
-
冒用身份应聘后诈骗冒用身份者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192人看过
-
会计利用职务之便侵占财产构成职务侵占罪
236人看过
-
是否利用职务便利构成职务侵占罪:法律界观点整理
227人看过
-
利用代理公司业务职务之便侵吞财物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279人看过
-
解雇后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342人看过
-
业务员找客户借货属职务侵占吗
245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利用职务之便私自转取公司财物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05-031、定什么罪关键是看他占有财物的手段。 2、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一般包括:(1)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2)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3)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
-
长期货款未结清,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云南在线咨询 2021-11-09长期未结清货款取决于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如符合,则为职务侵占。1、对象要件:本罪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本单位财产,数额较大的行为。3、主要条件:职务侵占罪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是直接故意的,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财产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
-
职务侵占罪是以股东身份构成还是主体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4一般来说是不构成侵占主体。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1)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2)职务侵占罪在主观方面为故意,将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3)职务侵占罪所侵犯的客体是本单位的财物所有权。 (4)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5)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行为人本单位的财物。 本单位的财物
-
将不当得利非法占位已有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3-03-04行为人将其他单位错误交付的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应以侵占罪论处。 首先行为人所在单位并未实际占有财物,“表见代理”仅是错付一方的措词而已。 其次,行为人对于占有的财产,在取得之前,根本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行为人占有该份财物,是由于支付方的疏忽、过错造成的,行为人的持有是被动的,严格地说应当属于不当得利的范畴,但由于数额较大,又已被行为人非法占为己有,行为的性质发生了转化,构成侵占罪。
-
被告公司非法占用职务侵占构成职务侵占罪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5犯本罪的,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 1、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职务侵占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