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刑立法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建议有哪些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21:01:54 304 人看过

虽然死刑制度作为我们刑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无替代的作用,但在死刑的立法与实践当中我们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一)种目繁多

我国现行的刑法体系共用40余个条文设置了68种死刑罪名,其涉及的罪种包括刑法多则第九章“渎职罪”以外的其他诸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死刑种目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显然与当代文明社会的刑罪由残酷走向轻缓的历史趋向不和。

对此我认为当减缓死刑特别是对于部分非暴力可考虑,以自由刑的形式予以替代。

(二)绝对死刑制度过于严苛

我国死刑立法方式为相对死刑+绝对死刑。而绝对死刑的方式过于严苛,且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不附。

废除绝对死刑是合乎逻辑的。

(三)死刑复核权下放造成的混乱

在实践过程中,最高院将其对死刑的复核权下放各地高院从而造成死刑复核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对死刑判决标准的质疑。

收回对死刑的复核权,有最高院另设专门机构专管,既不会增加最高押的正常工作量,也使目前的混乱局面得以缓和。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死刑制度完善和发展的绊脚石,如不能尽快的得到妥善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死刑制度发展,甚至存在。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07日 23: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死刑相关文章
  • 监外执行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司法机关之间配合衔接不到位,交付与执行脱节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等司法机关在对监外罪犯交接执行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导致交付与执行工作脱节。如人民法院对罪犯宣判缓刑、管制后,应将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交或邮寄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并通知缓刑、管制罪犯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到。但罪犯是否报到,派出所是否接收,公安、法院互不通气,交接环节存在漏洞,为罪犯脱管失控埋下了隐患。(二)执行机关监管工作松懈,缺乏规范化管理按照法律规定,监外执行罪犯应当归该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监管,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原所在单位予以协助、配合。但在实践中,个别公安派出所由于缺乏对监外执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有重办案、轻监管的执法观念,往往只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而疏于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考察,在人、财、物大流通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监禁刑的服刑罪犯极易失控脱管,使行刑活动、监管组织形同虚设
    2023-06-11
    218人看过
  • 法院调查证据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证据规定》赋予当事人有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往往遇到很多障碍。首先,法院审查当事人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以职权调查取证。证据规则中对法院以职权调取证据的规定模糊,对于不是明显符合条件的,多采取推脱的态度。而申请一旦被法院裁定不准,当事人又没有其它救济途径。其次,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不允许法官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取证,多选择给申请方开调查令的方式。但目前调查令只能诉讼代理律师才能持有,当事人没有权利获得调查令,即使持有调查令,有关部门也不会配合取证。综上所述,在民事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基本是当事人本人。当涉及到的证据有关国家机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取证等情况发生时,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协助。这也是民事诉讼法院调取证据的条件。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证据是有时效性的,必须在举证期限到期前提出。民事诉讼能否要求法院调查证据1、民事诉讼的证据,
    2023-08-16
    256人看过
  • 投案与自首在司法实践中有哪些异同?
    投案与自首的区别:1、自首不仅要主动自愿投案,还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2、投案是法院量刑考虑的情节,自首属于法定从轻情节或者减轻情节。下列情形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投案的;2、犯罪嫌疑人因病、受伤或者委托他人先投案,或者先用信函、电话投案的;3、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现,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犯罪;4、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5、经核实准备投案,或者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的。投案自首的量刑标准如果犯罪以后主动自首,根据犯罪情况较轻的,不仅可以从轻处罚,而且还可以根据情况免除处罚。但是如果犯罪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如果犯罪以后不仅自首,而且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帮助侦破其他案件,或者协助警察人员或司法机关缉捕罪犯,视为立功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
    2023-07-13
    372人看过
  • 对税收征管法考虑实践操作有哪些建议
    税收事关企业命脉、百姓幸福和国家未来。此次《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使税收进入了法治的轨道,走到了依法治税的前沿,并与税收法定原则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实践问题,笔者也提出一些现实操作性建议。如何建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国家施行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这一制度显然有利于对自然人进行税收监管。只要遇到出现同一号码的纳税人,就会统一予以征税,这不仅可以治理税收流失,而且也为未来个人所得税的综合征收埋下伏笔,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税收调节和一定意义上的税制公平。第二十二条规定:纳税人签订合同、协议,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动产登记以及办理其他涉税事项时,应当使用纳税人识别号。这些条款,对纳税人识别号的适用范围、管理制度进行了明确和界定,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税收征管的基础。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纳税人的识别号把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联结在一起,对纳税人不同时
    2023-05-04
    129人看过
  • 合法解除合同的实践与建议
    合法有效解除合同需要当事人协商一致或者在以下条件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代书遗嘱合法有效的条件1、符合遗嘱的一般要求,即立遗嘱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设立遗嘱;立遗嘱人思想表示真实;遗嘱处分的财产为立遗嘱人合法财产;2、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且与继承人无利害关系;3、见证人中的一人代书,并注明年、月、日;4、代书人、其他见证人、遗嘱人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2023-07-20
    109人看过
  • 司法实践中的存疑不起诉
    存疑不起诉是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我国公诉制度的一项重要完善,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形式。这一规定对于减少讼累,提高诉讼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是诉讼经济效益价值原则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不起诉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存疑不起诉案件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应引起相应的重视。笔者试就存疑不起诉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求能达到更好地行使不起诉权的目的。一、存疑不起诉案件适用条件根据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的规定,适用存疑不起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案件必须经过补充侦查。这是程序条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有两个:1、由谁负责补充侦查?法律规定可退回侦查机关补查,也可以由检察机关自行补查。现在多数人赞同由公安机关补查,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第一,公安机关查过该案,熟悉侦查的过程和症结所在,加上其侦查装备水平优于检察机关,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这一做法也是宪法
    2023-06-11
    164人看过
  • 在司法实践中,车辆涉水赔与不赔有哪些情况
    进水情况分为两种:一是车辆停放在路边或是地下车库,由于积水太深导致车辆进水;二是车辆在行驶时,开进积水路段,导致车内进水、熄火,无法前行。在司法实践中,车辆涉水赔与不赔有哪些情况?一,停止状态涉水,启动不赔,未启动赔。对于发动机进水所造成损失,如果是车辆在静止情况下被淹,是在车主没有强行发动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会负责赔偿。如果在可以预见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车主依旧涉水行驶所造成的车辆损失,车损险不给予赔偿。二,行驶状态、正常天气下,如果车子涉水熄火,无论车主是否再次启动,一旦发动机进水,保险公司都是不负责赔偿的。三,行驶状态,暴雨天气下,涉水启动不赔,未启动赔。目前在各保险公司的车损险条款中,对暴雨、洪水造成的车辆损失都负责赔偿。因保险公司拒赔发动机进水造成损失而引起的保险合同纠纷,司法实务中被保险人诉讼理由主要是保险人对于免责条款未尽到明确说明义务,主要理由包括:投保单上没有投保
    2023-06-13
    262人看过
  • 司法实践与刑法理论之间
    立足于规范评价的行为无价值论与奠基于法益判断的结果无价值论之间的对立及其争执,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不仅关系着违法性的判断及其评价,而且对犯罪论体系的建构亦具有基础性价值,甚至已然超越了违法性领域,进而直接影响着刑法解释论的立场,嵌入到整个刑法体系之中。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刑法教义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司法实践。近年来,结果无价值论、行为无价值论渐次引入中国刑法学,形成了以张明楷、黎宏、刘艳红等为代表的结果无价值论阵营和以陈兴良、周光权、邓子滨等为代表的行为无价值论阵营。学派之争的景象已经来临,但是争论的内容大多限于理论层面,对于司法实践关注不够;参与论战的主体也多是学院派,其对司法实践的影响甚微。司法实务工作者似乎并没有从这场争论中受益,学者们生产、制造的商品摆放在超市中,而作为消费者的法官、检察官们面对摆放得满满当当的货架却难
    2023-04-25
    233人看过
  • 死刑与死缓在审判实践中应该怎么考虑
    中国刑法既规定了死刑立即执行又规定了死缓,审判机关在审判实践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是否存在“疑罪”的情况。2、被告人是否有自首或立功情节。3、是否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不起主要作用的。这也主要考虑其主观恶意不大。4、行为人的危险性。如行为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并且对周围人的危险性特别大,则不宜适用死缓。5、受害人及其他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事情的起因是由于被害人引起的,那么也应当适当考虑死缓。6、是否可能是“活证据”。比如行为人是一个特大犯罪集团的知情人,如把他判为死刑立即执行,可能使这个特大的犯罪集团的线索就此中断,因此可适当考虑死缓,不失为上策。2011年5月24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0年度工作报告称,最高院在审理死刑复核案件时,非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均判缓期二年执行。一、故意杀人可以不判死刑情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形的,可以考虑不适用死刑。1、共同杀人案件中,具体
    2023-06-22
    341人看过
  • 刑法中有期徒刑与缓刑的司法实践
    我国刑法对有期徒刑和缓刑的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有期徒刑是刑罚的一种;缓刑是被判处的刑罚暂不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如果考验期表现良好,那么刑罚就不执行了。缓刑是刑罚的执行方式,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缓刑;2、执行期限不同;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缓刑的期限分为两种:一种是拘役的考验期限: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另一种为有期徒刑的考验期限: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3、起算时间不同;有期徒刑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缓刑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以前先行羁押的,不能折抵考验期限;4、义务不同;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缓刑应当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
    2023-07-16
    85人看过
  • 在离婚协议的实践中有哪些预防措施
    1。请专业离婚律师起草基于隐私和律师费的考虑,许多当事人直接在网上下载模板,并在经过简单修改后使用。对于财产少、争议小的离婚,也可以这样做。然而,对于涉及房地产、公司股份和有争议的财产超过500000的离婚案件,最好请专业离婚律师起草离婚协议书由对方聘请的律师起草的离婚协议,签署时必须慎重考虑。离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普通的经济合同,会有伏笔和陷阱。盲目签署协议生效后,我们自己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财产数额较大的,可以另行订立财产分割协议。在财产分割协议中,可以详细约定财产的名称(房地产、股票、股份、存款、车辆)、数量、价值、所有权等,约定转让的时间、地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和其他需要处理的条款,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违约责任条款、特别声明条款,双方应在离婚协议中明确离婚协议的具体生效时间,例如,该协议是否已签署并立即生效,或在双方签署并完成离婚程序时生效。违约责任主要是指财产的
    2023-05-07
    166人看过
  • 拘役刑存在的不足之处
    拘役刑作为一种短期自由刑,与其他种类的短期自由刑一样,存在不足之处。而这些短期自由刑本身固有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制度方面。其一,实践中,拘役刑的执行常常是在看守所内执行。将被判处拘役的罪犯放在专门的拘役所内执行的极少。由于看守所内关押的大部分是尚未被判决的刑事被告人,其中既有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也有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既有初犯,也有主观恶性较重的累犯,成分十分复杂。而拘役犯都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将拘役犯与其他犯罪分子关押在一起,易发生交叉感染,使拘役犯增强犯罪技能,增加主观恶性,强化犯罪意识,增大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巩固了犯罪心理结构。其二,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是短期自由刑的刑期是有限的,容易形成服刑人员改造期与服刑期之间的矛盾。由于拘役刑期较短,其惩罚功能弱,不具有刑罚的威慑力,以致无法达到改造效果。其三,拘役刑执行中和执行后的后遗症多。如罪犯
    2023-04-22
    451人看过
  • 管制在实践中死刑如何执行的?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的,对于轻微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在公安机关管束和公众监督下限制其一定自由的一种刑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具体来说,就是县或县级市的公安局以及大中城市所辖区、县的公安分局。在司法实践中,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可以指派所属的公安派出所或者是公安特派员以及有关单λ的保卫组织,依靠治安保卫委员会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向管制犯所在单λ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罪犯的犯罪事实,管制的起始日期,同时宣布管制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必须遵守刑法的规定。根据刑法第34条,这些规定包括:(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δ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2023-04-22
    250人看过
  • 双份劳动关系在实践中存在哪些种类?
    其一,劳动者同时从事几份非全日制劳动,和几个单位存在非全日制用工关系,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二,劳动者同时从事全日制劳动和非全日制劳动,如劳动者白天从事全日制劳动上班8个小时,晚上或者周末又打零工等非全日制劳动;其三,劳动者同时从事两份全日制劳动,尽管少见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最关键的是法律并未禁止,因为全日制用工的时间要求是不超过8小时,因此有只工作5个小时的也叫全日制劳动,这样也就在客观上提供了存在的可能;其四,劳动者只从事一份全日制劳动,但由于其他因素还和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如招用的企业停薪留职人员、内退人员、下岗带岗人员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一、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保条件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根据<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1、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
    2023-06-22
    41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
    词条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死刑
    相关咨询
    • 法院调查证据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福建在线咨询 2021-09-30
      《证据规定》赋予当事人有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往往遇到很多障碍。首先,法院审查当事人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以职权调查取证。证据规则中对法院以职权调取证据的规定模糊,对于不是明显符合条件的,多采取推脱的态度。而申请一旦被法院裁定不准,当事人又没有其它救济途径。其次,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不允许法官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取证,多选择给申请方开调查令的方式
    • 司法实践中哪些表现会判死刑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04
      我国现行刑法对死刑的罪名共有68种。凡是行为构成法律规定的情节的都会被判处死刑。死刑可以分为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 《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
    • 刑法持有假币罪在哪些司法实践中判刑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3-11
      持有、使用假币罪的判罪标准: 1、持有数额较大的,应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2、对于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3、如果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夫妻财产分割司法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04
      一方能否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主张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审判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夫妻共同财产这种共有关系是最典型的共同共有关系,共同共有人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一般不得请求分割共同财产,只要共有关系在,共有人对共同财产就无法划分各自的份额,无法确定哪个部分属于哪个共有人所有。只有在共有关系终止,共有财产分割以后,才能确定各共有人的份额。因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
    • 代持协议在实践中有哪些无效的情形
      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05
      主要还是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