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产生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若涉嫌被骗的,应当及时向当地警方报警处理。
用二维码付款被身后人盗刷,盗窃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盗窃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的货币、金银首饰等财物,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形的财产。对于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
被盗物品的价格,应当以被盗物品价格的有效证明确定。对于不能确定的,应当区别情况,根据作案当时、当地的同类物品的价格,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4号)》规定的核价方法,以人民币分别计算。
根据刑法分则、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行为也以盗窃罪论处:
(1)《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2)《刑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一款规定: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3)《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犯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4)《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将电信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我微信二维码被骗了,请问一下微信支付二维码被骗怎么办
441人看过
-
微信扫描二维码被骗应对策略
394人看过
-
女子扫二维码网购被“扫走”四千元
272人看过
-
QQ被骗扫码支付怎么要回来
276人看过
-
扫码被骗了怎样能追回钱款
311人看过
-
电信诈骗扫码付怎么追回
47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微信支付扫二维码发现被骗怎么找回河南在线咨询 2022-12-07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产生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若涉嫌被骗的,应当及时向当地警方报警处理。 【法律依据】
-
没给扫二维码付款怎样找到他?海南在线咨询 2023-06-09顾客给你付款,扫的二维码,是微信二维码吗?上面有他的名字啊,你加一下他的微信,如果他不加你也就没办法啦,因为钱的数目小报案不值得,就当回教训吧,下回收款的时候看一下。或者设置一下语言播报,减免损失。
-
微信扫了二维码号码少付了一个零怎么找回?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9首先,可以先联系客服试试看。 其次,如果金额较小,就当花钱避灾吧,毕竟“吃亏是福”金额较多,请立即报警, 然后等待警方破案挽回损失。被骗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规定: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五十万元以上的网络诈骗罪立案标准:诈骗金额在三千元以上的或者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
-
罚单上的二维码扫不了怎么办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14接收到罚单,如果有违章记录,到交管APP上进行查询,交纳罚款接收到罚单,到第三方平台,有和交管相联系的平台,交纳罚款或找交警,重新开罚单。
-
扫微信二维码被骗. 应该如何承担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11扫描微信二维码被骗后,应保留证据,立即报案。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接受报案、控告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