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事立案程序的改革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5:15:23 132 人看过

我国的刑事诉讼是典型的直线型结构,即立案侦查,提起诉讼,审判执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此结构中各自把持一段。本文从改革和创新的角度,仅对诉讼的开始--立案程序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建立更加合理的诉讼结构。

一、现行刑事立案程序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将立案作为独立的诉讼阶段加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了相应的规则和解释,细化了操作的步骤和标准。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界,普遍认为立案是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诉讼任务。最近,笔者通过对实际侦查工作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程序独立性的规定存在一些弊端。

(一)《刑事诉讼法》对立案阶段的规定,使受案主体的审查活动的性质模糊不清。

立案程序的中心任务是对立案材料的审查,依相关法律规定,这种审查并非程序上的审查,而是一种实体上的审查。刑事案件,尤其是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往往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控告后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现场勘查,物证勘验,搜查扣押,调查访问,追捕犯罪嫌疑人稍有懈怠即可能贻误战机、丧失许多重要的证据。那么这些审查活动究竟是什么性质呢?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立案前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非侦查性质的调查活动,这种观点是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一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很显然,这里的办理案件当然是指刑事案件,即侦查的客体是已经作为一个刑事案件成立了案件。也就是说,侦查活动只能在刑事诉讼开始后才可以进行,在刑事诉讼尚未开始之前运用,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刑事案件不仅依靠侦查活动才能够判明是否应当立案,而且根据案件情况还要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来限制行为人的人身自由,以保证尚未正式开始的诉讼的顺利进行。如果说这些都是非诉讼性质的调查活动,那么在适用主体,适用对象,适用手段,适用程序要求等方面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调查与侦查有何区别?

实质上,无论是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多年来是习惯于把这种审查当作侦查来对待的,因为审查的主体一般是立案后侦查的主体,审查过程中无论采取某种调查手段还是适用某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都要依照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程序和强制措施适用的规定来进行。立案后的侦查活动就是审查活动的继续。立案,无非是把一个完整的阶段一分为二。这种立法的不明确,给执法带来很多难题。

1、既然审查受案材料必须要采取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是不是就意味着侦查可以在立案之前进行?如果诉讼程序不容随意颠倒,侦查必须在立案后才能进行,那么立案前采取的侦查手段是否合法?

2、如果依立法精神不能颠倒诉讼阶段,立案前的审查就是一种非诉讼活动,在这种非诉讼活动中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能否自然进入诉讼来证明案件而不需要重新收集?如果立案前适用侦查手段不符合法律规定,那么在此期间收集到的证据材料是否应当排除?

3、虽然审查方式就是各种侦查手段,但在要求上,没有任何法律和部门将它等同于侦查,这就造成了审查的随意性--可以审查也可以不审查,什么时候审查,用什么方法审查等,完全由受案部门自由决断。虽然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设了立案监督的制度,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立案审查仍是一个模糊不清,随意性很大的活动。这不仅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司法严肃性。

所以,设定的独立的立案程序,从理论上讲,使原本就是侦查活动的立案审查变得身份可疑,从执法中看,权力主体的活动缺乏系统详尽的规范,很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二)立案程序的不合理,导致实践中不破不立现象的产生。

不破不立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案件侦破以后才立案的违法现象。之所以说是违法的,就是因为它颠倒了刑事诉讼的阶段,打破了诉讼的顺序。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国行政长期干预司法,司法不独立,司法活动之外的非理性的长官意志违背客观规律,单纯追求高破案率有直接的关系。但这种现象的屡禁不止是否就寓示着立法与执法的脱节呢?

立法对立案程序的郑重其事,使得执法部门和诉讼参与人都把这个程序本身看得很重,没有这个程序就不能展开刑事诉讼。但过分谨慎的结果就是迟疑和对报案人、控告人报案行为的消极的不作为。这个沉重开头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许多案件从这个程序就开始扯皮,许多被害人及其亲属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勉强启动立案程序。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中庸的做法就是先侦查,有把握破案就正式立案,无把握就不明不白地挂起来。

另外,根据立案的要求,只有在确定了有犯罪事实存在,且应追究刑事责任时,才符合立案的条件,而办案人员接受案件线索时,许多都是未知的。事实不可能清楚,对犯罪嫌疑人也一无所知,如果不展开必要的侦查又如何能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追究刑事责任既有犯罪事实方面的要求,也有法律上的行为能力方面的要求,不明确犯罪嫌疑人如何判断应否追究刑事责任。所以,相当数量的案件就是在侦查过程中边破边立甚至破了才立的。这是符合侦查的客观规律的。正因为如此,对不破不立现象,无论是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界,态度都比较宽容。

(三)将立案与其他程序并列,不利于维护诉讼的完整性结构。

了暂且不论我国的直线型诉讼结构合理与否,但将立案与其他几大程序并列是不合理的。无论是侦查、起诉还是审判、执行,均有独立的诉讼主体,有明确独立的任务。而在立案程序中,执法主体虽是明确的,但其他诉讼主体往往是未知的,立案阶段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独立的任务。立案无论是在侦查前还是在审判前其实就是侦查启动或审判启动的一个环节。司法实践中,一个完整的侦查程序就是四大步:立案、破案、预审、侦查终结。把某个程序中的一个环节分割出来,与其他几大程序并列,既不符合逻辑,又没有实际意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2日 16:3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立案相关文章
  • 浅谈新形势下职工的薪酬制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职工的工作目标不再是单纯满足于增加收入,而是更强调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新形势下挖掘和发挥职工潜在价值的重要工具之一薪酬制度迫切需要进行变革。一、传统的薪酬制度(条式薪酬)普遍存在的问题1、等级多、级差小。传统的薪酬制度一般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级别,相邻两个工资点的差别很小,职工间工资差别拉不开差距。2、与市场脱节。传统的薪酬制度对行业竞争、市场状况、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变化没有灵敏的反应度,形成了缺乏弹性和竞争力的工资架构。3、职工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因为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企业没有出现职位空缺,职工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4、职工的薪酬水平与其所担任的职位严格挂钩。由于同一职位级别的变动并不能带来薪酬水平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使得职工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从而使工作的难度增加,辛苦程度更高,这样职工不愿意接受职工的同
    2023-06-05
    84人看过
  • 结合刑罚的功能谈谈我国的刑罚改革
    刑罚的功能,也称为刑罚的机能,是指国家创制、适用和执行刑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刑罚作为一种对不适应社会生活规则的人予以处理的手段之一,必然会对该对象、其他社会成员乃至社会生活本身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刑罚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因此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全面的讲,刑罚的效应应当包括其负效应。但是通说所说的刑罚功能仅仅指其积极功能。对于刑罚所导致的种种消极影响,应当尽可能予以抑制或者防治,而不能听之任之,甚至影响刑罚的积极功能的实现。刑罚功能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刑罚的功能是刑法对社会主体所产生的作用。所谓对社会主体的作用即对社会中的人们,是指不仅对刑罚的承受者即犯罪人,而且对被害人以及社会上其他人产生的作用,首先,是指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或者说潜在的犯罪人,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犯罪倾向,刑罚的判处会在他们的思想上产生反映。其次,是社会上的广大
    2023-06-11
    148人看过
  • 浅谈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检察监督权的范畴。加强刑事立案的法律监督,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法律监督制度,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现代民主法治的最高追求。但从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本文拟针对立案监督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刑事立案监督;立而不侦;侦而不结一、当前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范围不够全面从刑事立案监督实践情况看,当前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仅限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进行立案监督,而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检察机关内部的自侦部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行政执法部门以罚代刑,不及时移交构成刑事犯罪案件还没有全面纳入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范围,致使上述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二)刑事立
    2023-06-11
    432人看过
  • 浅谈企业破产的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将会为我们回答以上问题。(一)破产申请的提出破产申请的主体,我国实行的是绝对的破产申请主义,即破产程序只能由法定破产申请权人提出申请而开始,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开始破产程序。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2023-06-06
    162人看过
  • 浅谈监理企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模式
    在激烈竞争中监理企业如何求生存、谋发展,转换经营机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这是监理企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监理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监理企业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不少监理企业隶属关系不清,处在副业状态或是三产状态,因而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尚未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这严重挫伤了企业经营者和监理执业人员的积极性,使监理企业缺乏活力和动力。2、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监理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不能较好地适应监理业的发展和监理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我国监理业起步晚。在初期,监理从业人员一般是从相关行业转行过来,综合能力普遍不高。(2)与其他技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相比,监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偏低。挫伤了监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监理人才队伍不稳定。(3)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对监理执业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
    2023-06-09
    202人看过
  • 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浅见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所进行的司法改革,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部分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由于我国过去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文化传统,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对程序公正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1996年我国修改了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刑事诉讼程序尤其是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向着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的现代化法治理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诉讼理论上看,对簿公堂的法庭审判活动,是诉讼形态最完整的体现,它将侦查、起诉的有效性做出结论性的评断并最终决定诉讼的结果。庭审,是整个诉讼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最难把握和操作,问题最多也最难解决,因此,研究这些矛盾和冲突,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主要成果随
    2023-06-11
    319人看过
  •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的出路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针对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其根本出路就在于诉讼理论的更新和诉讼观念的转变。具体而言,应对传统的不枉不纵、有错必纠等理念进行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的刑事再审理论体系,使得包括一事不再理、禁止双重追诉在内的一系列诉讼原则得到确立和普遍的承认,使得法院裁判的既判力、确定力和终结性等基本观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在制度上亦应进行重新设计。第一,从整体模式方面,应将现行审判监督程序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归根结底,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救济程序。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再审申请制度,使得任何再审的提起建立在诉的存在和提出的前提下。根据无利益则无诉讼的原则,法院显然不应成为诉讼的发起者,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检察机关和原审被告人双方才是真正的当事者。由此,未经检察机关或原审被告人提出再审申请,法院绝不能主动或者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而只能被动的接
    2023-06-11
    151人看过
  • 浅议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制度改革
    一、当前我国民商事案件管辖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民诉法关于管辖的规定受理诉讼的现象,这造成了审判实务中管辖上的无序和混乱,对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严肃执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管辖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但民诉法关于管辖的规定不够完善无疑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级别管辖制度较为复杂,它不是在两级法院而是在四级法院之间分配一审它将案件的性质、简繁程度、影响范围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划分级别管辖的标准,规定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及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大多数学者认为,采用三结合的标准比单纯依靠争议标的数额更为合理
    2023-06-05
    147人看过
  • 浅谈民事诉讼的程序债务纠纷诉讼程序
    民事案件分为两大类,一是平等主体之间因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所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这类案件进入诉讼领域后就称之为民事诉讼案件;第二类是不具有民事权利义务之争的案件,它不具有纠纷性,如宣告公民死亡、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等,叫作非讼民事案件。《女童终身弱视谁之过》一案,为典型的由于民事纠纷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值得探讨的是该案件经过了一审、检察院抗诉、再审、上诉,最后襄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这一系列的审判程序依据何在?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为何检察院可以抗诉?法院为何还需要再审且能够上诉?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对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了解。普通程序是民事诉讼中最通常适用的程序,它适用于一般的民事纠纷案件,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我国民事审判第一审程序又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是通常程序中的基础程序
    2023-06-05
    379人看过
  • 浅谈刑事诉讼的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和特征(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刑事诉讼证明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及有关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运用依法收集的证据,查明、证实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证明与刑事诉讼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我们知道,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首先必须查明案件事实,而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证明过程,即运用依法收集的证据,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所犯何罪、应否处刑及处以何刑。因此,证明活动不仅贯穿刑事诉讼的始终,而且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二)刑事诉讼证明的特点证明作为一种提示真理的手段,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运用。刑事诉讼证明作为其中的一种,与其他证明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刑事诉讼证明又是一种由法律调整的特殊证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1、证明主体的特定性。证明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刑事诉讼的证明主体必须是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并依法享有证明权利或承担证明责任的国家专门机关或者有关的诉
    2023-02-16
    260人看过
  • 浅谈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
    [论文关键词]民事执行程序;参与分配;参与分配申请资格[论文摘要]我国设立参与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弥补破产主体有限性及其功能发挥上的缺陷,但由于其与破产制度在功能和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参与分配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弊端,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试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参与分配的方案进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参与分配制度的具体设想。一、参与分配制度的功能参与分配制度是在强制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债权人以外的对同一债务人享有债权的其他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各债权人的全部债权,其他债权人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并请求平均受偿,以实行自己债权的一种制度。根据各国的立法例进行分析,设置参与分配制度是为了配合现行破产制度,弥补破产制度功能发挥上的空白与不足。例如,在英美国家,参与分配的优先原则是与一般破产原则相配合;而在法国、意大利。参与分配的平等原则是与商人破产原则相配合。我国的破
    2023-06-06
    413人看过
  • 浅谈仲裁调解程序的适用
    [摘要]:市场经济主体相互交往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交往中各自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带来了自身的壮大,社会的发展。但在各自想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难免产生经济纠纷,市场经济主体纠纷的解决,无疑是协商、诉讼、仲裁几种手段。协商解决,由于各自的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经济主体相互协商的成功几率较低;诉讼解决就是打官司,往往是官司打完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打散了;仲裁解决,就是通过一裁终局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灵活、便捷的处理纠纷、促进资本效益最大化实现,从而促进国际经济交往和我国民族经济市场竞争力。仲裁具有灵活、快捷、权威、和谐、保密的特点。仲裁案件具有两种结果:一是仲裁裁决,二是仲裁调解,二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笔者认为,仲裁调解是迅速、高效的化解纠纷、促进和谐社会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和法律制度。[英文摘要]:[关键字]:调解与和解[论文正文]:市场经济主体相互交往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在交往中各自
    2023-06-06
    398人看过
  • 缓刑假释程序的改革措施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缓刑和假释的区别1,性质不一样缓刑是刑罚裁量制度,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2,适用对象不一样,缓刑适用于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3,结果不一样,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原来的刑罚,缓刑期满,即当作没有执行刑罚,而假释是提前释放,有条件不执行原来的刑罚。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刑法对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则作了明确而具体
    2023-07-15
    389人看过
  • 浅谈防火档案的建立和应用
    防火档案是记载单位消防安全基本情况的文书档案。建立并管好、用好防火档案,是公安消防监督机关和各级保卫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建立防火档案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经常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可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指导工作;单位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向调查组或司法机关出示防火档案,作为追查火灾原因和处理责任者的佐证。正是由于防火档案具有以上两项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建立和使用防火档案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内容要全防火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防火组织和人员情况、各种防火制度及贯彻落实情况、防火检查情况、火警火灾的处理、重大火险隐患的立案与销案和采取的预防措施情况六大部分。具体说来,单位的基本情况应包括:单位地址、道路、建筑情况和总平面布置;电气线路和设备,生产和生活用火设备,生产原料、产品及工艺流程;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贮存数量和性能;消防设施
    2023-06-10
    462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诉讼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立案作为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一种职权,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立案。 其作用是为了准确、及时地揭露和惩罚犯罪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 更多>

    #刑事立案
    相关咨询
    • 浅谈审理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修改现行法律,规范监督程序
      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3
      1、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是刑事诉讼,而在民事诉讼中应实行当事人主义。这是符合国际司法潮流的,私权自治的基本规则是各国普遍认同的。所以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不宜强化,只限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行使监督权。重点对审判过程、程序公正的监督。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是不应监督的。在任何社会,只有法院才是通过诉讼最终解决纠纷的机关,绝不能在法院之外再创设另外一个司法机
    • 浅谈合同的成立原则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7-01
      1、双方当事人应具有实施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2、当事人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 3、合同的标准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4、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互为有偿。 5、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其中,合同的成立,是指双方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对合同的内容和条款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合同成立的判断依据是承诺是否生效。 而合同生效,是指合同产生法律
    • 刑事案件教育改革的条件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1-28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进行义务教育的,所需经费应当按照执行机关隶属关系,由同级人民政府参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予以保障;专门教育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监督、指导。服刑期满和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由其户籍所在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学。
    • 浅谈合同成立的有效要求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7-01
      1、双方当事人应具有实施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2、当事人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 3、合同的标准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4、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互为有偿。 5、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其中,合同的成立,是指双方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对合同的内容和条款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合同成立的判断依据是承诺是否生效。 而合同生效,是指合同产生法律
    • 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基本程序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25
      1)国有独资企业改为国有独资公司;(2)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改为国有控股公司或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3)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为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