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精神病人犯罪的量刑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3 21:03:32 280 人看过

精神病人犯罪的量刑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情况如下: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2、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精神病人犯罪怎么处理

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适用该条规定应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

2、精神病人犯罪时必须是正处于发病时;

3、完全丧失辨认或者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

对鉴定确认的精神病鉴定结论,人民法院仍须依照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进行审查,作出正确的判断,确认采信与否。核心是查证精神病人犯罪时是否处于发病期间以及是否完全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就要对案件通过审判进行全面综合评判。

刑法总则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应当把握的仍是精神病人犯罪构成的要件,其中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可以理解为部分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这是适用本法条的主要条件之一。对此类精神病人的犯罪,在处罚规定上的主旨是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是“可以”而不是“应当”的限制性规定,也就意味着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是应具备前提条件的。

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01: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文章
  • 精神病人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精神病人犯罪处理方式如下:1、精神病患者在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情况下,造成了危害后果,精神病患者无需承担刑事责任;2、某些精神病人并不是持续性发病的,在某些时候能够辨认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在能够辨认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时候依然犯罪,造成危害后果的,一般承担应该承担刑事责任;3、对于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辨认与控制能力,但是却不能完全正常的控制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犯罪需要怎么赔偿?精神病人伤人由监护人赔钱。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国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赔偿先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
    2023-07-10
    325人看过
  • 精神病人量刑是如何抉择的
    依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若精神病患者在其无法正确认知或无法完全掌控自身行为之后因此导致了严重危害的后果,经过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与方法进行鉴定后被确认的,那么他将不负有任何形式的刑事责任。然而,对于那些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来说,当他们处于正常状态时实施犯罪行为,应当负起相应的刑事责任,并且需要承担可能需要判处的刑罚。至于那些尚不完全丧失对自身行为的识别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而言,如果他们在此期间实施犯罪,仍旧必须承担刑事责任,但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可以适当减轻或从轻判处相应刑罚。《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
    2024-05-10
    62人看过
  • 如何判断精神病误诊问题
    一、如何判断精神病误诊问题判断精神病是否误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症状表现:精神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焦虑、抑郁等。如果这些症状在患者身上表现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可能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精神病。2.病史和家族史: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等,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精神病史,对于判断是否为精神病有重要参考价值。3.医学检查:包括常规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此外,还可以进行头颅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4.心理评估: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如智力测试、工作能力检查、自助检查、量表评估等,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精神病。5.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那么这也可以作为支持精神病诊断的证据之一。6.其他。二、判断精神病
    2024-03-02
    357人看过
  • 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还可以刑事犯罪吗
    精神病人是可以羁押的。精神病人有犯罪行为的,可以进行刑事拘留,但要不要承担刑事责任,要对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如果鉴定后没有刑事承担能力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一、精神病杀人该后如何赔偿精神病杀人没有具体的赔偿标准,需要根据后果分析具体的赔偿。具体如下:1、对不能识别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完全精神患者,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承担刑事责任;2、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当头脑清醒时,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尚未完全丧失识别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进行赔偿。二、对精神病人能否强制治疗对精神病人能强制治疗。《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根据该条规定,对于精神病人采取强制医疗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精神病人有实施暴力行
    2023-03-10
    275人看过
  •  精神病患者犯罪问题的处理方法
    精神病人犯罪的处理原则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则与正常人一样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时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精神病人是指由各种外界因素导致的脑部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的人。精神病人犯罪的处理如下: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2、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与正常人一样负刑事责任。精神不正常时犯罪的,属于第一种情形;3、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犯罪如何处罚?精神病人犯罪如何处罚,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一方面,精神病人往往因为精神状况不稳定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因此不应受到刑罚;另一方面,精神病人的犯罪行为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制
    2023-10-22
    333人看过
  • 间歇精神病犯罪怎么认定,如何量刑
    一、间歇精神病犯罪怎么认定根据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判断行为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应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1)医学标准。即从医学上看,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并且处于发病期,而不是彻底缓解期或间歇期。(2)心理学标准。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人是否因患有精神病而导致其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二、间歇精神病犯罪如何量刑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虽然刑法对第18条第2款并未规定对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是否是在精神正常时犯罪要
    2023-03-21
    65人看过
  • 如何对待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
    《劳动部关于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十条规定,固定劳动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已患精神病但已得到控制的职工,应当安排适当的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对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应当送医院治疗。医疗期满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或者退休手续。第十一条规定,新录用的职工在试用期内,经有关部门确认患有精神疾病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职工因病、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就医的,按照其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至24个月的医疗待遇。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可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员工影响因素。沟通是影响员工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通,缺乏必要的反馈,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下降,影响工作效率。持续的双向沟通会增进员工关系,减少冲突,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如果员工不信任管理者,向上沟通会受到阻碍;如果管理者不
    2023-05-31
    110人看过
  • 如何帮助精神病人处理离婚问题?
    我国的民法典规定,通常情况下,精神病患者的离婚标准一般是根据正常婚姻的离婚标准来进行处理的。即使离婚方是精神病患者,也必须要达到夫妻之间的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这个离婚标准去进行分析判断。具体情形要具体分析。如果精神病人在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久治不愈的,那法院会批准离婚。如何鉴定精神病人对精神病的鉴定首先是从临床精神病学的基础出发,全面检查分析,确定有无精神病,同时从法律的角度确定犯罪时的精神状态及严重程度和它与犯罪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考虑,具体判断标准如下:1、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一个人虽患有精神疾病,但如果仍有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2、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虽可能有辨认能力但丧失了控制能力,其行为已无法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和控制。3、必须是在发生危害行为的当时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4、在精神疾病的间歇期或是疾病缓和期出现危害行为的,因其精神活动已恢复正常
    2023-07-01
    168人看过
  • 2023法律对精神病人犯罪是如何规定的
    一、法律对精神病人犯罪是如何规定的1、法律对精神病人犯罪是如何规定的精神病人犯罪,如果是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要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法律依据:《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精神病人在什么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1、目前我国刑事责任能力主要分为三级:(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3)无刑事责任能力。2、我国刑法又对这三级刑事责任能力规定了不同
    2023-08-06
    204人看过
  • 醉酒的人犯罪如何量刑的问题
    虽然刑法明确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醉酒亦不属于法定从宽处罚情节,但醉酒犯罪与正常状态下犯罪毕竟有所区别,对于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故意杀人犯罪,在适用死刑时应特别慎重,除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极大的犯罪分子外,一般可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是因为,刑法明文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犯罪分子的罪行是否极其严重,应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方面综合审查判断,不能偏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罪与刑的均衡,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具体到醉酒杀人犯罪。首先,社会危害性方面。社会危害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能仅看客观的、物质的损害结果,还要考虑我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分析行为对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社会心理造成的影响。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酒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公众对醉酒人的
    2023-04-02
    413人看过
  • 精神病人的离婚问题探讨。
    与精神病能离婚。一方患有精神病可以离婚。但是一方患有精神病的,只能通过诉讼方式离婚。因为配偶是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离婚之前应当先变更监护人,之后再提起离婚诉讼。想要离婚的一方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和起诉状及副本去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审理认为夫妻感情破裂的,调解无效会判决离婚。妻子有精神病能否离婚能离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配偶患有精神病的情形有三种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三条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
    2023-07-06
    81人看过
  • 精神病服刑问题有哪些
    法律综合知识
    关于患上精神疾病的刑事罪犯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如果通过专家鉴定后发现,在实施犯罪行为期间该名罪犯已经失去了对其自身行为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那么他/她将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必须接受严格的监管以及医学治疗,必要时还需采取强制性的医疗干预措施;其次,对于那些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当他们处于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犯罪活动时,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后,对于那些尚未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他们实施了犯罪行为,可以考虑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宽大处理。《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
    2024-05-18
    221人看过
  • 如何规定精神病鉴定程序的问题
    一、如何规定精神病鉴定程序的问题首先由人民检察院托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司法鉴定机构首先应明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审阅案情和病情等有关材料,拟定鉴定方案。对被鉴定人进行躯体的、神经系统的和精神状态的各项检查。二、精神病鉴定计入办案期限吗不计入。根据法律规定,精神病鉴定是不计入办案期限的。法律对公安机关侦查羁押期限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犯罪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三、精神病人犯法监护人负什么责任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不
    2024-03-19
    466人看过
  • 精神病犯人如何才能被刑拘
    如果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患上精神病的,执行机关应该对其监外执行。参照监狱法有关规定如下。我国《监狱法》第十七条规定:监狱应当对交付执行刑罚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经检查,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不收监:(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对前款所列暂不收监的罪犯,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对其中暂予监外执行有社会危险性的,应当收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刑罚。前款所列暂不收监的情形消失后,原判刑期尚未执行完毕的罪犯,由公安机关送交监狱收监。一、暂予监外执行申请后多久给答复暂予监外执行没有规定具体时间期限。如出现法定收监情形的可由社区矫正部门按程序提出,刑期届满的,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
    2023-06-21
    67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刑事责任能力
    相关咨询
    • 精神病人犯罪该如何量刑, 精神病人犯罪该如何处罚, 刑罚如何规定的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4
      精神病人犯罪该如何量刑,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在刑罚适用方面,司法实务中应依据司法精神病鉴定关于行为人属于限制责任能力及其等级、程度的鉴定结论
    • 精神病犯罪如何认定精神病犯罪责任如何区分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29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经法定程序鉴定后,无需负刑事责任,但责令家属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医疗; 二、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是间接性发病的,需负刑事责任; 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这类人是尚未完全丧失控制自己行为的,应担负刑事责任,但可视情形减轻或从轻处罚。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
    • 精神病人犯罪怎么处理,如何办理精神病人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对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处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如何进行处罚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8
      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如何处罚,刑法第18条第二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并非一直处于错乱状态而完全丧失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对于间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依照刑法的规定,在其头脑清醒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
    • 教唆精神病人自杀的,如何定罪量刑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8
      张某主观上出于摆脱情人纠缠的动机,有意劝说他的情人自杀,具备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且不积极施救,他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教唆自杀是指行为人通过劝说、利诱、命令、胁迫等方法使没有自杀意图的人产生自杀决意并实施自杀行为。由于教唆者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根据《》第条,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