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毒罪的判刑标准是要怎么样规定的?
投毒罪的判刑标准要根据造成的后果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满14周岁构成投毒罪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满14周岁构成投毒罪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刑事责任年龄】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投毒罪的定罪证据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投毒罪怎样规定立案标准
340人看过
-
该如何认定投毒罪?投毒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278人看过
-
投毒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量刑标准是怎么样的?
301人看过
-
洗钱罪判刑标准的规定是怎样的
390人看过
-
扒窃罪判刑规定是怎样的标准
128人看过
-
刑法上什么是投毒罪,投毒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01人看过
-
刑法是怎样规定投毒罪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06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刑法规定投毒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
2024年,怎么认定投毒罪,投毒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4-08-23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里的“投毒”是指向公共饮用、食用的水源、食品或者牲畜、禽类的饮水池、饮料等投放能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毒物的行为。不论投毒行为的具体方式怎样,也不论使用何种毒物,只要投毒行为已经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
刑法关于投毒罪的规定是怎样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2-06-04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刑法对投毒罪数额起诉标准是怎样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101、投毒即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立案标准如下: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行为,达到了足以威胁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程度,即使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原则上也构成本罪,应予立案追诉。 2、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投毒罪的认定标准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111、纠正:现在刑法已没有投毒罪,现对应的罪名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2、投毒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侵害的客体是否是特定的。如投毒行为危害的客体(人),是不确定的,可能会造成A死亡,也可能会害到B。而故意杀人行为危害对象是一定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是有目标的。补充说明:2001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三)》和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