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要求提供婚姻状况是否属歧视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这一项内容不是劳动者或者是就业申请者必须要登记的内容。因为劳动关系是就业者和供业者他们之间就劳动之间重要的事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就业者个人的一些涉及自己基本权利性的内容、跟劳动关系没有必然联系的内容,就是说劳动者自己本人状况不会对劳动就业关系形成妨害的这些事务,不应该把它作为必须申报或者是填写在表格中间的内容。婚姻在法律上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如果国家出现了这种情形的话,那就违背了法律上的基本原则,构成就业歧视。
二、隐婚能否使合同无效
根据现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但同时也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对于涉及到签订劳动合同的自身基本情况、就业经历,甚至是否受过刑事处罚等,具有如实说明的义务。
如果出现劳动者以欺诈手段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用人单位不仅可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还可能会以此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定该合同基于劳动者欺诈而无效。
所以说,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招未婚者,而求职者因隐瞒了自己的已婚身份获得了工作岗位,那么如果劳动者已婚的身份日后被用人单位发现,用人单位就可以以“劳动者以欺诈手段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主张劳动合同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也无法获得经济补偿。
但是,虽然辞掉撒谎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用对其进行补偿,但是如果用人单位以是否结婚来作为招人标准,也涉嫌歧视就业者。
招聘启事中可以用“岗位要求”来选择适合的人员,包括工种、工作性质等,但其中不得出现年龄、性别、民族、婚否等限制要求,否则就涉嫌歧视就业者。
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将会面临两种后果。如果就业歧视是招聘时在针对不特定人群提出的,那么劳动行政部门可对该用人单位进行处罚。
所以,用人单位以婚姻状况来作为招人标准,不仅对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
无效合同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181人看过
-
逾期交货是否能使合同无效化
275人看过
-
婚前隐瞒孩子的婚姻能否无效
475人看过
-
家暴是否能使婚姻无效?
149人看过
-
婚前隐瞒尿毒症能否是婚姻无效
231人看过
-
合同有效期错误是否会使合同无效?
243人看过
确认合同无效的情形有: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从而损害国家利益的;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是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合同无效是指合同... 更多>
-
无效的投资合同能否获得返还隐名财产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16投资合同认定无效之后,需要按照将出资按照原路返回,若无法返还原物的,也可以折价补偿,无效的合同是自始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使用欺诈或胁迫的方式订立的有损国家利益的合同,会认定为无效合同。
-
自始无效劳动合同是否能否无效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04劳动合同无效情形仅适用于劳动关系,而一般的合同无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半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但是如果还损害了国家利益,则属于无效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
-
公司担保合同是否能使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江苏在线咨询 2021-11-11担保合同是指为了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实现; 或者在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协商形成的协议,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债务时,以一定的方式保证债权人现。 担保合同具有从属性,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
如何才能使一份合同无效山东在线咨询 2023-07-16(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七)当事人主体不合格的合同;内容不合法的合同;无效代理订立的合同。
-
无效的建设工程合同能否无效辽宁在线咨询 2022-11-101、建设工程无效合同能索赔。承包人应向工程师发出意向通知,工程师对承包人的索赔申请进行审核,认可该项索赔后通知承包人,发包人审批工程师的索赔处理证明,承包人作出是否接受最终索赔的决定。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