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买勿动、不买别拆包、非买勿试市民在逛街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这样贴在商品旁边的告示牌。而很多市民表示,看到这个很不舒服不试、不看怎么决定买不买。
日前,本报记者在市区内的商场、书店、家具城等营业场所走访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尽管很多消费者提出质疑,但商家依然坚持非买勿动的原则。
非买勿动越来越流行
以往贴上非买勿动标签的商品一定是贵重的,不是平常百姓能买得起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很多价格并不贵的书籍、服装等商品也贴上了类似的标签。
在市区内一家书店内,一个期刊杂志的展架上,几乎所有的杂志都被塑料包得紧紧地。记者询问营业员,表示想看看内容再决定是否购买。但营业员指指书架上请勿拆包的标签说:这个真的不行,这些书来的时候就是带包装的,你要是拆包装了,我们没法交代。
记者随后又在一家服装店中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尽管当时记者找的不是最贵的衣服,但店主仍然以衣服颜色浅,弄脏了不好卖为借口没让记者试穿。
类似非买勿动的经营行为已经在销售行业存在了很长时间,而面对很多消费者不满的质疑,许多商家表示,他们也是事出无奈。
一家书店的经理介绍,很多期刊杂志就是以图片吸引人,看过一遍就没有价值了,以前,杂志没有包装时,很多杂志的命运就是很多人看过后,被扔在货架上。
这位经理说,杂志被翻旧了就更没法卖了,所以,现在很多杂志我们进的时候就是带包装的。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商家贴上非买勿动等标签的心态还是怕商品反复试穿后变旧无法销售。
市民小王前一段就是因为看到了一款沙发贴上非买勿动标签后,选择购买了其他品牌的沙发。他说,其实像非买勿动不买别摸我等标语还真是挺常见的,商家也是出于保护商品才这样做的,只是这种做法让原本准备购物的顾客打消了购买欲望,因为非买勿动实在是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有点冷冰冰的感觉,与商家原本应该有的热情面孔完全相反。
辽宁国制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利伟认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非买勿试、非买勿动、请勿拆包等这类限制是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犯。这种行为无形当中剥夺了消费者对商品(包含价格、产地、用途、性能、主要成分等)知悉权的行使。
-
商家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的具体表现
164人看过
-
卖家不发货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
405人看过
-
商家误发商品是否构成消费者权益侵害?
148人看过
-
最低消费侵犯消费者权益有悖科学消费
280人看过
-
健身房不退费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
389人看过
-
哪些行为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226人看过
消费者应当是公民为生活目的而进行的消费,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范畴。 国家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体现在法律规范上,即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经营者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偏重其义务规范,对消费者偏重... 更多>
-
怎么投诉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5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协商和解。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这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来说都是理想的途径。 二、投诉调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后,请求消保委调解,即由第三方对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沟通调和,以促成双方达成解决纠纷。 三、行政申诉。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
-
物业侵犯消费者权益是否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12物业管理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如果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产生纠纷,业主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业主、业委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物业管理条例,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取决于具体的纠纷情况,视该纠纷与这两个法律的联系亲疏而定然而,业主、业委会并不是法律工作者,对法律的规定和适用未必那么清楚,因此,在实务中应该赋予业主、业委会的自由选择权
-
-
商标侵权消费者买家责任多大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18首先,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鉴定证明能否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问题的答复》:“在没有专门技术鉴定部门进行鉴定的情况下,产品生产企业出具的证明是处理案件的重要依据。但是否作为定案的唯一证据,应当根据具体案情确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若被告不提出相反证据或其他重要证据予以质疑的情况下,法院一般对商标权利人的鉴定结论予以认可并采纳。而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销售
-
商家怎么看是消费者侵权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9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时候发现商家有欺诈行为;且掌握了确切的证据,消费者可以向商家所要赔偿。赔偿的金额一般为,消费者消费金额的三倍,对于赔偿金在五百元以下的,商家要赔偿五百元。在我国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三倍赔偿是赔偿的最低限额。我们要明确的是,法律规定的赔偿仅仅是最低的惩罚性赔偿,不是消费者获得赔偿的最高限额。而如果商家和消费者在私下达成了更高额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