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赔偿(消费者可以向任何一方提出赔偿请求)代位赔偿(消费者必须先向特定一方提出赔偿请求)一般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为了尽快解决消费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确定索赔对象时,设计了有利于消费者主张权利的机制,具体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关于赔偿后的责任承担或分担问题,由销售者与生产者、其他销售者处理,与消费者无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一点只有在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未造成人身、财产侵害,即只是发生一般侵权行为的情况下才适用。企业变更后的责任归属为防止经营者利用企业变更之机逃避对消费者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企业分立、合并导致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这一点也体现在《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中: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的责任归属。为了便于在展销会结束后或者在出租柜台期满后,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如果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主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对于这一点,国家工商总局《租赁柜台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第十条及《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也作了相关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虚假广告的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的责任归属为了规范广告行为,《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对虚假广告作了禁止性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责任归属三六有争议
147人看过
-
责任归属有争议,如何解决?
474人看过
-
代驾责任归属引争议:责任究竟归谁?
312人看过
-
快递破损责任归属争议
261人看过
-
墙裂租房责任归属争议
104人看过
-
电动车交通事故的赔偿争议:责任归属与责任分配
358人看过
消费争议赔偿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当中受到损害的话,那么可以要求销售者进行赔偿。如果是因为商品本身有问题的话,那么生产者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同时如果是在被服务的过程,利益受到损害的话,那么就应该是服务者进行赔偿。... 更多>
-
抚养权归属争议有哪些证据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23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等。2周岁以下,以跟随母亲生活为原则;10岁以上,征求孩子意见。
-
竞业限制争议中企业的赔偿责任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2-06-231、虽然法律规定雇员离职后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应得一定经济补偿,但并未有补偿标准,因此在履行协议过程常会因此引发争议,但在这么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补偿工资额的20%到50%这么一个范围,一方面依据保密对象的经济价值,一方面依据所受限制,也即保密范围,更重要的是双方约定。 2、还有一个常见争议是所说补偿基准包不包括奖金福利股权等,这个主要还得依据所保护对象的实际经济价值以及双方约定来裁定,因此在双
-
哪些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如何赔偿,劳动争议重庆在线咨询 2021-12-29这些纠纷属于劳动纠纷: 1、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而引起的争议; 2、因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和终止劳动合同而引起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辞职、辞职等引起的争议。
-
哪些叫消费者争议?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17违反法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不仅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且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常见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犯罪行为包括五类。 1、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型犯罪,其中包括掺杂使假罪,生产制造假药、劣药罪,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医用器械材料罪,生产、销售有害人身、财产安全罪,生产、销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罪,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罪等。 2、为扰乱市场秩序型犯罪,其中主要
-
消费者保护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有哪些?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5如造成损失,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并在价款十倍和损失额三倍中有权自由选择,最低限额仍然为1000元。第二款赔偿金的关键并不需要消费者遭到实际的物质损害,对消费者的损害行为在假冒伪劣商品售出的一刻就已经存在,即侵犯了消费者相应的权利,跟该商品是否实际使用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