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合法性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主体合法:证据主体合法。证据主体是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证据主体合法,是指形成证据的主体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2、形式合法:证据形式合法。证据形式的合法性是指作为证据不仅要求在内容上是真实的,还要求形式上也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3、取得方式合法:证据取得方式合法。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材料能否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还要看该证据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4、程序合法:证据程序合法。证据材料最后要作为证据还必须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没有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该证据仍然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根据。
跟踪偷拍证据合法性审查要点
根据《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适用难易程度,笔者认为审查跟踪偷拍证据合法性时宜先判断该证据的形成方法或手段是否为法律所禁止,其次再判断是否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最后判断是否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笔者接下来针对跟踪偷拍的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一)委托私家侦探取证并不必然影响证据合法性。
在离婚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怀疑对方有外遇,委托其亲友或私家侦探跟踪或偷拍对方。法律对当事人委托亲友偷拍取证并没有禁止性规定,该证据的合法性不受到其取证主体身份影响。唯一有所争议的是当事人委托私家侦探取证是否为法律所禁止。原因在于公安部在1993年颁布的《公安部关于禁止开设私人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命令禁止私家侦探业务。
对此,汤维建教授认为,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调整了商标分类注册的范围,将侦探公司列入新的《商品和服务商标注册区分表》之中。可见,虽然其审批手续较为严格,但无疑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将它合法化。对于私人侦探所收集的证据,要进行合法性判断。若其行为侵害了有关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则该特定证据便属于违法收集的证据应受排除,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反之,若私人侦探收集证据的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则不因其收集主体为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以外的私人侦探而受到排除。
笔者赞同此观点,毕竟《通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民事诉讼程序相关规定并没有禁止这类取证主体,且该类机构的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将其合法化,目前已有这类公司取得侦探公司类商标。因此,仅凭取证主体身份不足以否定跟踪偷拍证据的效力。
在2015年《解释》实施之前,有观点认为应区分法律赋权主体、合法知情权主体和隐私侵权主体,无权主体调查他人隐私则视为侵权,取得的证据为非法证据应予以排除。笔者认为,在《解释》实施后当事人委托亲友或私家侦探偷拍,即使存在侵犯隐私之嫌,但也不能仅凭其主体身份即可得出该取证行为严重侵犯他人隐私的结论。该取证行为是否严重侵权,依然要根据其取证手段、时长和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来综合判断。
(二)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而取得的视听资料属非法证据。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由此可见,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是我国法律禁止使用的工具,非法使用该类工具属于犯罪行为,利用该类工具所录制的视听资料当然无效。
何为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窃听专用器材,是指以伪装或者隐蔽方式使用,经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技术检测后作出认定性结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具有无线发射、接收语音信号功能的发射、接收器材;(二)微型语音信号拾取或者录制设备;(三)能够获取无线通信信息的电子接收器材;(四)利用搭接、感应等方式获取通讯线路信息的器材;(五)利用固体传声、光纤、微波、激光、红外线等技术获取语音信息的器材;(六)可遥控语音接收器件或者电子设备中的语音接收功能,获取相关语音信息,且无明显提示的器材(含软件);(七)其他具有窃听功能的器材。和第四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窃照专用器材,是指以伪装或者隐蔽方式使用,经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技术检测后作出认定性结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具有无线发射功能的照相、摄像器材;(二)微型针孔式摄像装置以及使用微型针孔式摄像装置的照相、摄像器材;(三)取消正常取景器和回放显示器的微小相机和摄像机;(四)利用搭接、感应等方式获取图像信息的器材;(五)可遥控照相、摄像器件或者电子设备中的照相、摄像功能,获取相关图像信息,且无明显提示的器材(含软件);(六)其他具有窃照功能的器材。
可见该规定已经几乎将所有隐秘式和远程遥控式的常用跟踪偷拍工具列入窃听、窃照专用的范畴。因此,在离婚诉讼中代理律师应当善于从视听资料录制的地点、时间和画面是否正常等方面去判断对方是否使用了间谍器材,要求对方提供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和录制工具并申请鉴定。
(三)通过长期跟踪他人而取得的视听资料属于非法证据。
婚外情的隐秘性决定了跟踪成为婚外情取证必要的辅助手段。从事过婚姻案件实务就知道若无过错方没有掌握对方的行踪,大部分的婚外情无法取证。
相反,如果实时掌握对方的行踪,则取证就相当容易。可惜的是笔者所了解到,单纯地长期跟踪他人也会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胡某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胡某等人2012年10月初受雇对广东省某市机关领导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跟踪偷拍,被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刑。该案被录为《刑事审判参考》第1009号指导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范冬明法官分析认为,日常行动轨迹和活动地点等信息,涉及家庭住址、单位地址、经常出入的场所等公民隐私和生活习惯性内容,具有个人专属性,能反映出该公民某些个人特征,且信息内容关系到公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安全性,信息的泄露会使公民彻底失去安全感,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该案中被害人的行踪属于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
随后在2013年的陆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陆某于2013年3月受雇于赵某,对赵某的丈夫进行跟踪偷拍,从中非法获利8000元,上虞市人民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对陆某判刑。根据法院审理查明部分,陆某在该案中仅是单纯跟踪偷拍,甚至没有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
由此看来,通过长期跟踪进行取证,很可能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涉嫌刑事犯罪。通过此方法取得的证据可能会被认定无效。
(四)在公共场所中偷拍的视听资料原则上属于合法证据。
根据公共场所无隐私的原则,在公共场所偷拍的视听资料并不侵犯他人隐私,原则上属于合法证据。但如果有证明表明偷拍所使用的工具属于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或者利用GPS定位等手段跟踪拍摄所得,那么这些证据因其手段被刑法所禁止而无效。
(五)在私密空间里偷拍证据的合法性审查。
由于《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已经针孔摄像头等隐藏式拍录工具列为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在实务中想在他人住所或自己住所安装合法的摄像头进行偷拍几乎没有可能。因此,在离婚案件中如出现该类证据,应当先从其拍摄工具着手合法性审查。
其次,从当事人是否对该空间具有支配权进行审查。夫妻对其所共同住所拥有支配权,如一方带情人回家被配偶偷拍,则该证据没有侵犯隐私,属于合法证据。在夫妻感情破裂而分居期间,夫妻一方为了婚外情取证前往另一方的出租屋偷拍取证,这种情况比较有争议。2015年10月15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就丈夫强闯妻子的出租屋抓奸打人一案作出了刑事判决,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对该名男子判刑。从该案的判决结果可以看出,夫妻感情破裂而分居期间,双方对自己的住所有独立排他的支配权,未经许可进行拍摄也会侵犯隐私。尽管如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视听资料,也未必是无效证据。因为,取证方享有配偶知情权,偶尔的偷拍一般不会对他人生活安宁造成严重影响。同理,在夫妻以外的第三人住所拍摄取得的视听资料也是如此。
最后,对于在他人具有独立支配权的空间中偷拍的视听资料,应从拍摄次数、时长和实际的损害后果来判断是否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六)取证是否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的审查。
严重违反公序良俗是《解释》所创立的非法证据排除原则,属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兜底条款。目前笔者尚未查阅到该类案例,但可以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著作权纠纷案来分析该原则在离婚案件中跟踪偷拍证据审查的适用。针对原告的陷阱取证,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中认为:鉴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较强、调查取证难度较大的特点,被侵权人通过公证方式取证,其目的并无不正当性,其行为并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此类案件取证难问题,有利于威慑和遏制侵权行为,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故其公证取证方式应认定为合法有效,所获得的证据亦应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据此,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其实是法院在审查跟踪偷拍证据时,综合考虑该取证方式向社会传播的价值导向。在公众看来,若严重违反道德风俗的取证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那么将会引导整个社会模仿该行为,从而损害整个社会公共利益,让每一个公众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例如在离婚案件中,如果为了达到证明对方有过错,而指使他人与自己的配偶发生性行为,进行取得婚外情证据。这种以发生性关系为手段的取证,无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
结语
《解释》所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平衡配偶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时,给予配偶知情权较大的倾斜。然而,在涉及配偶知情权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并没有很好地考虑配偶知情权的保护。尤其是单纯的跟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无疑不利于配偶的维权,在一定程度上放纵婚外情。事实上,目前各地区对配偶财产方面的知情权保护已有较大进步,建立起配偶以人查房的制度。同样地,夫妻之间具有忠实义务,由此引申出性知情权。夫妻一方为了维权而进行的婚外情调查,被调查一方的隐私权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法院在审查跟踪偷拍证据合法性时,除非取证方采用了法律明确禁止的手段或方法,否则不应轻易否定证据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
符合法律规定的实缴资本证明方法
131人看过
-
符合法律规范的举报无证餐饮技巧及方法
110人看过
-
符合法律规范的借据怎么写
232人看过
-
怎么证明证据搜集不符合法律规定
481人看过
-
如何证明符合法律规定的分居事实
264人看过
-
法律规范产权证的依据
115人看过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版权人授权,擅自使用、复制、传播、展示或修改他人的原创作品,侵犯了作者享有的著作权利。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音乐、艺术品等形式的作品。未经合法许可,对作品的非法使用会触犯著作权法,属于侵权行为。... 更多>
-
符合法律规范的借据怎么写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08先写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内容包括: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还款的具体年月日;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
-
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法律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03“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情形: (一)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二)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三)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犯罪事实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中的一个。
-
证据真实的是哪些相关法律法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04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它包括录相带、录音片、传真资料、电影胶卷、微型胶卷、电话录音、雷达扫描资料和电脑贮存数据和资料等。外国民事诉讼法一般都没有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对待,仅将其归入书证和物证的种类中,我国民事诉讼法鉴于其具有独立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独立的证据加以使用。
-
毁灭证据罪的用法规范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1在刑事诉讼中毁灭证据的,按照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罪定罪量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证人证言或者其
-
取证的录音证据是否属实合法?河北在线咨询 2021-11-09公安机关采用录音证明取证合法。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对于判处无期、死缓等犯罪嫌疑人,应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式进行讯问。录音或录像更好地实现取证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