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没有这个损害名誉罪的罪名。但我国《刑法》中有对贬低、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规定的罪名,即侮辱罪和诽谤罪,前者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进行,后者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
认定侮辱罪和诽谤罪这两者罪的关键之处是情节达到严重的标准。反之不认为构成罪。
不构成罪的,可以民事侵权起诉侵权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果造成财产人身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对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可以要求其进行精神赔偿。
一、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
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2、主观方面的区别。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4、危害后果不同。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会构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虽然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
诽谤罪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很多相同之处,其关键的区别在于“情节是否严重”。侵害行为“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否则只构成民事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因此,把握好一个分寸也非常重要。
二、损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继续履行;
8、赔偿损失;
9、支付违约金;
10、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1、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
损害名誉罪怎么起诉,损害名誉权怎么判
366人看过
-
名誉罪与损害商业信誉的判刑有什么不同
436人看过
-
损害名誉权和诽谤罪能一起定罪吗
322人看过
-
名誉权侵权能造成损害吗
137人看过
-
损害名誉权可以报警吗,损害名誉权赔偿多少
257人看过
-
损坏名誉罪立案判多久,损害名誉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317人看过
继续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期限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可以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出现违约行为时,双方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并根据合同约定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 更多>
-
损害名誉权的保护规定,损害名誉权怎样判?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1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候,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那么当公民的名誉权被侵害后,可以要求侵害人立即停止侵害,并且澄清事实,说明自己侵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还被侵害人一个清白,另外,还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果给被侵害人造成了精神伤害的,还可以要求被侵害人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人拒绝赔偿,拒绝赔礼道歉的,被侵害人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侵害人还给被侵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的,触犯到了
-
严重损害名誉权如何判刑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05损害名誉权一般只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
个人名誉被判名誉损害可以打官司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41、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来处理,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当事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地起诉,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发生地和侵权结果地。 2、诉状的内容一般包括:当事人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一方当事人是法人的,要写明法人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等内容。诉讼请求。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同时也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事实和理由部分主要写明侵害事实发生的经过及
-
损害商业名誉罪和刑事责任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10损害商业名誉罪的构成如下: 罪体 行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行为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里的捏造,是指凭空编造、散布,是指以各种方式在公众中宣传、扩散其捏造的虚假事实。 客体: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客体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里的商业信誉,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的信用程度和名誉,包括社会公众对该经营者的资信状况、商业道德、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积极评价
-
名誉损害导致信誉损害需要精神损害赔偿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1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职责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犯错程度,法律另有限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做法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做法所导致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受职责的经济本领;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准。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丧命赔偿金等有明确限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