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妻离婚如何合理分配共同财产
双方有分割协议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夫妻财产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子女的抚养和照顾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进行判决。根据法律规定,负责照顾子女的一方和婚姻中无过错的一方可以多分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二、离婚共同财产分割的审理期限
离婚财产分割可能需要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九个月等。如果是简易程序,时间是三个月,针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争议不大的案件;如果是普通程序,时间是六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可以延长六个月;如果有上诉的情形,上诉审理期限是三个月。
三、遵循什么原则进行夫妻共同财产的判决分割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夫妻共同财产的判决分割:
1.男女平等原则;
2.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
3.平等均分原则;
4.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
如何分配夫妻财产,夫妻离婚财产如何分配
405人看过
-
离婚后男方出轨,如何合理分配夫妻共同财产和婚前财产?
378人看过
-
离婚后如何处理夫妻共同债务及分配财产
463人看过
-
共同财产如何分配是夫妻离婚的难点
255人看过
-
共同财产分配问题:夫妻如何处理?
306人看过
-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如何分配,离婚时怎样约定财产
375人看过
-
婚前财产离婚后如何分配,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24不能证明属于夫妻一方的财产,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当事人举不出有力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查实的,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此规定即是这一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婚前财产归单方所有,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不论多少年都不算共同财产。
-
离婚时,共同财产分配,夫妻共同财产怎么分配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0-19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双方可以自己协商如何分割,如果不能协商,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可以判断如何分割。法院在判决时根据照顾孩子。妇女和无过失者权益的原则作出判决。 注意夫妻双方在协商财产分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保护妇女.子女的合法权益原则。 3、照顾没有错误的原则。 4、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原则。 5、有利于生产.生活方便等原则处理。
-
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13离婚财产的分割包括夫妻婚前财产的分配工作、夫妻婚后共同财产的分配工作、夫妻共同债权债务的分配工作。离婚财产的表现形式不仅仅限于双方的银行存款,还包括股票、债券、住房公积金、养老金、房产、汽车、贵重首饰、家用电器等等。在做好分配工作之前,双方最好先应明财产清单,并注明财产购买时间、现在在谁名下、由谁管理,然后针对每一个财产双方进行协商分配。双方在离婚财产分配时,可以根据约定优于法定原则,双方自愿对财
-
夫妻离婚财产怎么分配, 如何处理夫妻离婚财产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04财产一般平均分割。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
-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如何分割,离婚如何处理夫妻财产河北在线咨询 2022-01-23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1、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或以口头形式约定,双方无争议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1)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2)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3)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4)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5)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