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公开每个犯罪人的个人信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罪分子服刑完毕后就应当享有普通人所应得的权利,假如过度曝光其个人信息,既不利于其融入社会,又可能侵犯其名誉权,又或者再度激起他的犯罪欲。所以我们要给他们能改过的余地和改过后仍能生存的空间。
但这个观点并不适应于每种类型的犯罪分子,像有些类型的犯罪分子就绝对不能不加以警惕。
一、公开什么样的犯罪分子的个人信息
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
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牵头法院、公安、司法局,出台《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当地,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严重性侵未成年人行为的犯罪人员,在其刑满释放后或者假释、缓刑期间,通过各单位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公开其个人信息,方便公众随时查询。
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最大目的在于防范悲剧的再次发生。此项制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于美国。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梅根法,强制所有州制定法律,要求性侵犯假释或刑满出狱后,必须向警方登记住所,并公布给社区知悉。该项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如英国、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各自版本的“梅根法案”,甚至不仅仅限于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人。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性侵儿童者再犯率为各类犯罪之首。我国也有多起性侵儿童案施害者有犯罪前科,此外,犯罪主体多为家庭成员、邻居、教师等未成年人熟悉的人。这样的话,如果不对此类信息加以曝光公布,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很可能意识不到潜伏在身边的危险,进而导致悲剧发生。虽然有观点认为犯罪分子服刑完毕后就应当享有普通人所应得的权利,假如过度曝光其个人信息,既不利于其融入社会,又可能侵犯其名誉权。但权利总是相对且有边界的,相对于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性侵未成年人这种极端恶性犯罪者有必要在出狱后继续承担包括信息被公开的义务。
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关乎社会的未来。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更完善健全的制度约束有性侵未成年人前科的人员,让未成年人远离潜伏在身边的威胁。
故而一般来说公安机关在破案后是不会公开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信息的,就目前来看,那些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的信息是会被公开的,做出此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性侵未成年人的事件发生,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
女子裸照被公开是否侵犯其名誉权
293人看过
-
侵犯死者名誉权,谁有权起诉
55人看过
-
辱骂他人是否侵犯其名誉权
414人看过
-
侮辱烈士是否侵犯其名誉权?
255人看过
-
侵犯名誉权可以不公开审理吗
72人看过
-
侵犯名誉权的犯罪最名有哪些
169人看过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
侵犯隐私权没有名誉权,算不算侵犯其他人的名誉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5虽然隐私权与名誉权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与精神利益有关但不体现直接财产内容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有时会导致名誉权受损害的结果,但并非所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可能包含了侵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
-
侵犯名誉权犯罪(法条)陕西在线咨询 2023-10-10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如果成立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还要注意,诽谤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当事人不去刑事自诉,不构成犯罪。
-
侵犯名誉权是否要公开进行?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1公开审理,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一律由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仍公开进行。 我们国家的案子一般是公开审理的,就是说群众可以旁听,但是涉及到未成年人,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无关人员不能旁听;离婚和商业秘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要求不公开,那无关人员也不能旁听,即不能公开审理。
-
侵犯名誉权构成犯罪不2023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30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如果成立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还要注意,诽谤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当事人不去刑事自诉,不构成犯罪。
-
曝光小偷是否侵犯其名誉权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7曝光小偷身份不会侵犯其名誉权。对于小偷身份的曝光,既不是侮辱,也不是诽谤,而是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事实、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