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有两方面的含意:
一是指立法上的平等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建党80周年来,我党一直把群众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从不搞特权,从不将自己凌架于群众之上。在立法上也是如此,它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写进了宪法和刑法。立法上的平等体现了我党和群众的平等地位。法律一旦制定出来,要求的就是依法办事,只要犯了罪,不管他资格有多老、地位有多高、功劳有多大,在适用法律定罪量刑上是平等的、公正的。
二是刑法适用上的平等。法律制定以后,即应贯彻实施。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应当在两个基本的方面于以实施。一方面,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样犯罪性质和情节的犯罪人在定罪量刑时应当平等;任何犯罪人均不得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不得因犯罪人的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在定罪量刑时有区别。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其行为触犯刑法被判处死刑一例,就体现了这一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不法侵害,都应当受到保护;被害人同样的权益,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不得因被害人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适用。即无论是追究犯罪,还是保护被害人,均应切实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与公正。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视犯罪人或特定的个人情况而依法律规定在定罪量刑上有所区别。例如,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性质、情节严重,危害大的从严,对犯罪性质、情节较轻,危害较小的从宽;对主犯或首要分子从严,对从犯、胁从犯从宽;对犯罪既遂的从严,对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从宽;对犯罪后拒不悔改与继续犯罪的从严,对真诚悔改、坦白或有立功表现的从宽;对惯犯、累犯、流窜犯从严,对初犯、偶犯、青少年犯罪从宽。由此可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相互配合起来,按照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和精神,合理地调节刑法的适用。
-
刑法解释:第四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58人看过
-
刑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包括哪些?
127人看过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个方面
376人看过
-
怎样理解人民调解的自愿平等原则?
421人看过
-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108人看过
-
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
371人看过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罚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的裁量也必须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所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需要。... 更多>
-
2022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如何规定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19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包括: 1、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2、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的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 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如何理解刑法规定的人人平等、自我保护原则?应当考虑哪些原则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9“对任何人犯罪;被害人同样的权益;不得因为被害人身份地位,刑法第4条明确规定,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任何人犯罪,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在各个部门法律中得到贯彻执行、才能业绩如何。鉴于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刑法不平等的现象在现阶段还比较严重、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家庭出身。这一原则要真正取得效果,在定罪量刑时不应有所区
-
如何理解我国法律对公平公平原则?公等原则的含义?如何理解?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8公平,更多的是一个法律范畴内的词汇。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有关法的概念中均含有公平的意思。可以说公平是构成法自身质的规定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公平在除法律以外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得以体现,加之人们看待公平的视角也各有不同,故关于公平的内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1)、公平是指社会制度以及规则的公正、平等;(2)、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规则的
-
如何理解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怎样的江苏在线咨询 2022-02-15《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1)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所进行的“诉讼攻击”与“诉讼防御”的平等性。任何一方不得享有比对方更优越或更多的诉讼权利,只有赋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
-
如何解决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隐性不平等问题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7这问题不简单,首先要对隐形不平等问题作出准确、清晰界定后才能针对提出解决措施,但是看来这又是一个司法难题。本人认为,法律讲的其实不是条文,条文只是适用到法律环境或现象才有价值,通常说的法律讲的实质上是法律精神。具体的条文远远不能包罗万象,解决刑法适用隐性不平等问题,只能是在自由裁量权领域秉承公平、正义等法律精神裁决加以解决。这当然也涉及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思辨和互动,看似一个现象,却往往牵一发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