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间接故意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3 11:25:52 253 人看过

盗窃罪中是否存在向接故意

当前在法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盗窃罪的主观要件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另一种则认为,此罪不但直接故意可以构成,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而且间接故意构成的盗窃罪还占相当的数量。我认为后一种意见值得商榷。在此,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以求教于法学界的同志。

我国刑法理论中,将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者的罪过形式虽然同属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一是希望危害社会这一结果的发生,一是放任危害社会这一结果的发生。也就是说,一是持追求、希望的心理状态,一是持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心理状态。这是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最本质的特征。那么盗窃罪中是否存在着这两种心理状态呢?

我们知道,在犯罪主体实施盗窃行为时,总要有一个侵犯的对象。所谓犯罪主体侵犯的对象,即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人。例如:扒手在汽车上窃取乘客的提包、钱包,提包、钱包便是犯罪主体的侵犯的对象。而提包、钱包内的物品则是侵犯对象的组成物。确定这一问题,对研究主体在实施盗窃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在主体实施盗窃行为时,只要对所侵犯的对象在主观上持追求的希望的心理状态,便是直接故意。而对侵犯对象的组成物是否预见了,是否想过了,都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例如:盗窃犯在火车上发现一名旅客身旁放着一个提包,便乘旅客睡觉的时候,将其窃走。但后来打开一看,提包内除几件衣服、口缸外,只有一块类似玻璃体(价值六百元的水晶石)的物品,他看到此物明亮好看,便将它留下,而其它物品被抛掉了。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对自己的盗窃行为和危害后果是认识的(即明知),对实施这一行为获得提包(侵犯对象)是追求的(即希望),并有将这一提包的占有权非法转移之目的。但主体对提包内有何物品,确不能预见。即使盗窃到手,亦不一定能认识其价值。我们是否因为主体对提包内装有何物不能预见,或出于意料之外,而否定主体主观上的直接故意呢?显然不能,因为主体在这一盗窃行为中,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明知的,对盗窃行为和侵犯的对象是追求的、希望的,即构成直接故意。有的同志说:如果窃得提包是空的,或没有值钱的东西又怎么说呢?我认为对其盗窃来说,不管其盗的何物,有无价值,只要主体在主观上是追求的、希望的,便是构成直接故意。而价值的多少,是盗窃罪的客观要件和量刑所要考虑的。不能将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混为一谈,再说具备了主观要件并不等于构成盗窃罪。所以,判断盗窃罪的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不能以行为人对所窃得对象的组成物品是否有认识作为标准,而要全面分析主体对其盗窃行为、侵犯的对象、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持追求和希望的态度。希望的使是直接故意。

在盗窃罪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之目的,是构成盗窃罪的重要条件。目的就是指主体通过实施某种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而不可能是放任实施某种行为所能达到的结果。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盗窃罪的主观要件中与直接故意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那么,盗窃罪中是否存在着间接故意呢?如果存在的话,那么,犯罪主体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对所盗窃的对象,既是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而又存在着非法占有之目的。这就是说,当犯罪主体实施盗窃行为时,其主观上对所盗窃的对象,既不希望得到它,又想占有它。由此可见在一个主体实施某一行为时,其主观上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因此,“盗窃罪中存在着间接故意”,这一假设也是不能成立的。从而可以推断出:盗窃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间接故意达不到将公私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结果。

同时应当指出,盗窃分子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是以其对所获财物的处置方法为依据。不管其窃取后是自用、出售、转让、赠送或抛弃都不影响其有非法占有之目的的存在。自用、出售、转让、赠送或抛弃只是在实施了盗窃这一危害社会的行为后派生出的一种支配占有物的方法。

在我国刑法中,对一些特殊对象,规定了某些条款,加以特殊保护。这是由于侵犯该对象造成的特殊危害性和这些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在盗窃罪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盗窃枪支、弹药罪,第一百六十七条盗窃公文、证件、印章罪,这一类的盗窃罪是否存在着间接故意?我认为,由于刑法对这一类犯罪所侵犯的对象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构成这类盗窃罪的主观要件必须是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如盗窃枪支罪,主体必须明知他盗窃的是能致命的武器,并且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这是由于这类犯罪所侵犯的对象是特定的这一特殊条件所决定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5日 04: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盗窃罪的间接正犯是什么意思
    间接正犯,就是直接犯罪人不参与犯罪,指示不知情的第三人去实行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第三人并不构成犯罪.例如,甲指示乙去取晾晒的衣物给自己,并对乙说这是自己的衣物。乙取了,此时,甲就是间接正犯,乙不构成犯罪。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正犯。它包括以下情况: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间接正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间接正犯)。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区别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
    2023-03-15
    59人看过
  • 盗窃罪的间接正犯是什么意思?
    间接正犯,就是直接犯罪人不参与犯罪,指示不知情的第三人去实行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第三人并不构成犯罪。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正犯。它包括以下情况: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间接正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间接正犯)。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区别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承担刑事责任。间接正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
    2023-03-30
    367人看过
  • 14岁故意盗窃盗窃犯罪了吗
    当事人满十四周岁,如果有盗窃的行为,则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只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才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故意杀人、故意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十六周岁是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所以如果当事人十六周岁有犯罪的行为,则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一、未成年人不满多少周岁不予刑事处罚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刑法规定的八类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是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或者恶意补足年龄阶段)。四是不满十二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刑事案件中监
    2023-03-19
    415人看过
  • 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一、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1、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2、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
    2023-03-06
    437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
    行为构成要素(一)认识因素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程度等条件。在上述客观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对其行为即将引发的危害结果产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是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关键是行为人的认识程度。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确属
    2023-06-03
    381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故意是什么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一、间接故意杀人罪量刑标准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间接故意杀人的,构成刑事犯罪的,按照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标准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1、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
    2023-03-30
    41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有间接故意的盗窃罪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06
      在我们国家盗窃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无法构成盗窃罪的盗窃罪,通常是按照盗窃的金额以及盗窃的方式来进行处罚的,还需要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来进行判刑。
    • 是否有间接故意的盗窃罪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2-02
      在我们国家盗窃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无法构成盗窃罪的盗窃罪,通常是按照盗窃的金额以及盗窃的方式来进行处罚的,还需要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来进行判刑。
    • 盗窃罪间接正犯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12
      如果确有证据证明你亲戚并不知情的且无串通行为的,你亲戚这种情况显然不属于盗窃,只能说是诈骗罪的受害者。
    • 盗窃罪故意的主要内容,盗窃罪故意有哪些,盗窃罪故意的主要内容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4-08
      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是最古老的侵犯财产犯罪。几乎与私有制的历史一样久远。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盗窃罪故意的内容包括: (1)行为人明确地意识到其盗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财物。行为人只要依据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常识,推知该物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至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谁,并
    • 间接故意杀人罪是否属间接故意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30
      根据您的问题,间接故意杀人罪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成立需要两个条件: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就是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还需要行为人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放任结果发生可以是:1、行为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直接追求一种结果,并不追求他种结果;2、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所追求结果意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