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释重负啊!\"离开招商局局长岗位半年多来,邱莳(化名)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虽然履新岗位上仍有一定的招商任务,但\"精神压力小多了,不用再昧着良心甚至违法做一些造假的事了。曾做了4年的苏北某市招商局局长谨慎地道出了招商背后的一些乱象。(10月26日《现代快报》)邱莳所曝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四大乱象:一是为完成招商任务与客商签订假协议;二是在招商过程中拼地价;三是为应付检查验收制造假项目;四是办\"节\"招商劳民伤财。
说实话,我感叹这位招商局长的不容易:一来,他现在能曝出招商过程中的乱象,说明他还是一个良心未泯之人,做一个能讲真话的人(哪怕是匿名)都是值得尊敬的;二来,他在那样一个与自己内心相悖的环境中还工作了4年,真可谓是不容易、不简单。不过,这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位招商局长离任,没有道出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留恋与热爱,却曝出了自己所从事工作中的种种乱像,说明了什么?以我看,那只能说明招商乱像并非是个案,而是整体趋势或者说是行业中遍布的潜规则。不然,当事人曝出乱像只会证明是自己的无能,而不是表明自己内心的挣扎,他离任后更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分析那四大乱象,实质为弄虚作假。上有不切合实际的招商引资任务,下面就有虚假招商的对策。有了虚假招商后,还得防着检查验收,于是乎就有了造假项目。这种弄虚作假行为,不仅招商局长明白,相信本级领导也是清楚的,一些上级领导也可以推算得出来。因为按报纸上报道的、工作简报上统计的,许多地方都应该是工厂林立,项目遍地,可实际呢?领导只要走走看看就明白了,最多再拿地区的财政收入数据一对比,事实就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显摆着的。
招商引资乱象,不能再任之由之了,弄虚作假之风当刹。首先,应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各地在招商引资中的项目用地和地区投资政策环境。让人颇感欣慰的是,9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长三角\"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9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而我认为,从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立场来考虑,国务院还需要将这种规范推而广之。
其次,要找准招商引资中弄虚作假之风盛行背后\"人\"的根源。一是不务实的政绩考核,迫人造假,当改!趋利乃人之常情。坚持真正者固然有之,但在政绩考核面前,大多数人恐怕还是随了大流。对官员的绩效考虑必须科学规范,最好把考核权交给民众。二是一些领导干部自身树立了错误的政绩观,有好大喜功的心理。要刹招商引资的虚假浮夸风,不妨学学陈云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
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乱象丛生,总有一天老百姓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会提出质疑:为什么老百姓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可实事上却是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盼发展,谋发展,求发展都是好事,但要尊重客观实际,不然只会失得其反。刹住招商引资的虚假浮夸之风,刻不容缓!
-
虚假招商引资的话定哪些罪
299人看过
-
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之路
235人看过
-
合同已履行招投标弄虚作假
306人看过
-
政府虚假招商引资承担什么责任
384人看过
-
坚决刹住政府机关超时放假之风
63人看过
-
招商引资的招商手段
158人看过
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并且在各级政府报告和工作计划中出现。 各地的招商引资正从吸收外资为主到同时吸收内外资,从吸收第二产业投资为主到同时吸... 更多>
-
-
虚假的招商引资属于什么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3-05-231、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证明或虚构事实,骗取公私财物,就涉嫌诈骗,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为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八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
-
政府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风险分析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0政府招商引资合作协议第一是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达到权责利相一致。在解决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方面,一是要看合同的本身,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要均等,核心是:有多大的义务,必然要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方享有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义务;第二是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的均衡,否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
-
招商引资合作协议的内容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3-12-031.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买卖双方签字、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
-
求职时可以弄虚作假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17看“弄虚作假”对签订合同的影响多大,欺诈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