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刘女士从胡家园某小区购买了一套住宅,收到房子后她就找了一支装修队,还签订了一份装修合同。在装修过程中,刘女士预先付给装修队队长王师傅5000元装修款,可装修队干了3天,工人们就撤离了施工现场。刘女士见停工后多次联络王师傅,可王师傅连续两天都没有接电话。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装修队骗了,于是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很快找到了王师傅,并将其带回了派出所。
经审讯,警方了解到,原来王师傅停工三天是因为刘女士购买的房子这几天上午停水、修电梯,如果继续干活,装修工作会受影响。由于刘女士和王师傅双方签订装修合同时间为两个月,王师傅计算了一下认为停工两三天并不会影响交房日期,因此才停了工。而停工这两天王师傅忙着谈生意,因此拒接了刘女士的电话才引起了这次误会。警方了解了情况后准许王师傅离开派出所。
但警方抓捕王师傅时正赶上他在谈生意,而王师傅也因此事丢掉了这笔大买卖。王师傅认为自己和公司的名誉、信誉受到严重损害,此事很可能影响到公司今后的发展。于是,王师傅找到律师欲起诉刘女士,要求刘女士道歉外还要赔偿他和公司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律师说法:
金诺律师事务所的冯建魁律师表示,老百姓在遇到问题、纠纷无法解决时拨打报警电话请求警方帮助非常正常,这也是行使公民的权利,揭发犯罪的合理正当行为,并没有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王师傅和刘女士这件事其实是一场误会,如果王师傅能够提前告知刘女士停工的原因,也就不会让刘女士误会自己遇上了骗子。即使警方当时没有把王师傅带走,他的这笔生意也不一定能够谈成,所以王师傅所说的失去了一个正在谈的大生意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因此,就算王师傅到法院起诉,他所说的自己或公司名誉权受损的理由也不能成立,更不能要求刘女士赔偿精神损失。
-
被医生误诊为精神病索赔多少钱一次
273人看过
-
巨额精神赔偿难获支持
406人看过
-
提加薪反被炒索要精神赔偿13亿
207人看过
-
面部落疤索要精神赔偿
172人看过
-
被拐少女精神失常要索赔
411人看过
-
被公交轧死精神索赔60万
205人看过
律师事务所在组织上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它在规定的专业活动范围内,接受中外当事人的委托,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负责具体分配和指导所属律师的业务工作;根据需要,经司法部批准,可设立专业性的律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可按专业分工... 更多>
-
离婚女方索要精神赔偿会被允许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151、夫妻离婚后女方能不能索要精神赔偿,要看造成夫妻双方离婚的情形而定,符合民法典规定情形的,可以索要精神赔偿。 2、《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 (2)与他人同居; (3)实施家庭暴力;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5)有其他重大过错。
-
胎儿被弄残索精神赔偿未果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1一位准妈妈到闸北区的一家医院生孩子,不料生下的胎儿却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孩子他爸要求医院除正常的医疗事故赔偿之外,再多赔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但他没能完全如愿。准妈妈来自安徽,今年1月4日高高兴兴地入院待产。三天后,她被送入产房,可在接下来的分娩过程中,却出现了胎儿前肩娩出困难的情况。这时候,等在一旁的助产医生出手了,不过这次医生的手脚重了点、手势差了点,结果胎儿刚出世就被发
-
医院误诊致患者压抑可否索要精神赔偿?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0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医院对患者的诊断虽然是误诊,但不属于侵权行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没有依据。具体参考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
-
抓奸罪能给精神赔偿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03有捉奸证据不一定能得到精神赔偿,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精神赔偿的是过错方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重大过错的,过错方出轨不是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法定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 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
-
精神病犯罪会被抓进狱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261、精神病人犯罪要不要判刑,应当区分情况。 2、《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