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伤职工符合规定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等医疗费用全额报销。
2、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由单位按照省内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住宿费用由单位按照职工因工出差标准报销。
3、工伤职工在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由单位按月发给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受伤前的本人工资。
一、职工工伤或患职业病评定伤残等级后的待遇
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退出生产(工作)岗位,并享受以下待遇: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职工本人工资计发,分别为:24个月、22个月、20个月、18个月的标准。
同时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分别为伤残职工本人工资的90%、85%、80%、75%。评上护理、依赖等级者,按月发给护理费,标准按完全、大部分、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分别为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完全护理依赖者中特别严重的按60%发给。
易地安家的,由所在单位一次性发给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个月的安家补助费,途中所需车船费、住宿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均由所在单位按照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2、伤残等级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原则上由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并享受以下待遇:
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分别为伤残职工本人工资16个月、14个月、12个月、10个月、8个月、6个月的标准。
伤残程度被评为五至六级且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经本人同意,可以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由单位办理因工致残内退手续,并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在此期间单位和个人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符合退休条件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
伤残程度被评为七级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单位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愿意另行择业的,可以由单位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或者伤残回乡安置费。标准分别为20个月、18个月、12个月、6个月,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伤残程度被评为七级至十级的,在劳动合同期内,单位确实难以安排适当工作、职工本人又不愿意自谋职业的,由单位根据伤残等级分别按月发给相当于职工本人工资60%、50%、40%、30%的生活费。
-
煤矿停产工人有何待遇
195人看过
-
在煤矿务工遇煤炭塌方受伤是不是工伤
341人看过
-
煤矿职工工伤休养期间工资待遇如何发放?
107人看过
-
煤矿什么是工伤
252人看过
-
煤矿破产怎样补助工人
338人看过
-
工伤待遇规定是怎样的?怎么申请工伤待遇?
414人看过
保险费是指当投保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时所订的保险费率,向保险人交付的费用。当保险财产遭受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全部或部分损失,或人身保险中人身发生意外时,保险人均要付给保险金。保险费由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期限构成。... 更多>
-
XX煤电A矿工伤辞职待遇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09若职工构成一至四级伤残的,应保留劳动关系,并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若职工构成五至十级伤残的,劳动者辞职的,那么可以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两项工伤赔偿待遇。
-
煤矿矽肺工伤保险待遇是如何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30举例说说矽肺可能导致的伤残级别: 1、按照《GB/T16180—2004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一级伤残标准里第10条之规定:肺功能重度损伤和呼吸困难四级,需要终生依赖机械通气。 2、按照《GB/T16180—2004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一级伤残标准里第17条之规定:尘肺三期伴肺功能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 3、按照《GB/T16180—2004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
-
想知道煤矿工伤工资待遇是怎样的?有什么标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0煤矿工伤工资待遇是这样的:工伤期间按正常工资支付,可以参考其本人前12个月的平均月收入。工伤可以持续12个月,可以延期12个,总工伤期不超过24个月。否则,单位只支付基本生活费。或协商退养或一次性补偿离职。
-
煤矿工伤陪护待遇和发放工资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21由公司支付 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
-
煤矿滑囊炎的工伤待遇有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31赔偿项目如下: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