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2003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精神、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第二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指古城、山塘线、上塘线、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第三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
(一)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的土地使用性质。古城内不再新增工业、仓储用地,现有工厂不得扩建并逐步搬迁(除规划确定保留的传统工业外),古城内的土地转让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二)古城内除观前、南门地区外,不得新建大型商贸设施。
(三)古城内不准新建水塔、烟囱、电视塔、微波塔等构筑物。
(四)古城内不再新建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现有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控制其建筑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总量,不得扩大。
(五)干将路、人民路两侧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20米,建筑高度最高不超过24米。
(六)红线宽度在24-30米的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沿街界面建筑檐口高度,按1/2道路宽度控制,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8米;红线宽度在16-22米的道路两侧30米范围内沿街界面建筑檐口高度,按1/2道路宽度控制,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5米。
(七)其它地区:住宅必须按双坡屋顶处理,3层以下,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建筑高度最高不超过12米;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高度最高不超过15米。
(八)水巷两岸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不得破坏古城沿河建筑特色。
第四条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保单位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
(一)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要从严控制,严格按照报批程序经相关部门审核并报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破坏环境风貌的建筑必须逐步拆除,新建建筑必须采用苏州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
(四)文保单位分3类划定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照文物保护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在文保单位主体范围内严禁一切危害文物安全及有碍观瞻、破坏环境风貌的活动;在保护范围内确需新建、改建的建筑,其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的建筑,其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
第五条古城内不得破坏水陆双棋盘格局,严格限制道路宽度。
第六条严格保护苏州“一城二线三片”内的空间视线走廊。规划确定的空间视线走廊不得遮挡,标志物周围划定的范围内不得建造超过其高度1/3的建筑物。
第七条古城区保持传统的河网格局,严禁破坏任何水系,河道宽度严格按规划执行,不得随意束窄,不得填塞。
第八条古城区居住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2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低于30%.现有状况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不得在本用地内新建任何建筑。
第九条古城区道路地面标高控制在3.12米(黄海)。
第十条古城区街景控制:
(一)城市道路两侧建筑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不得破墙开店。
(二)沿街、沿河不得设置有碍景观、市容的锅炉房、烟囱、垃圾道、油烟道等附属设施和公交信号、有线电视、配电等各类控制箱。
(三)建筑物屋顶严禁设置广告、构筑物、各类字牌。
(四)广告不得破坏原建筑风貌,不得遮挡原建筑物的细部处理,广告、灯箱在建筑设计中必须统一考虑,严格按设计位置设置。
(五)沿街建筑设置空调,必须进行隐蔽处理,不得影响建筑立面效果,沿人行道的底层立面不得设置空调,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阳台。
第十一条古城区不再建设架空线路,同类管线合并建设;新的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必须按要求接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第十二条常熟历史文化名城和木渎、同里、周庄、东山、西山、甪直、光福、震泽、沙溪等省历史文化名镇和规划划定的其他古镇、古村落等参照上述内容制定各自相关强制性规范。
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主要指:石湖、木渎、东山、西山、光福、同里、甪直、虞山8个国家级名胜区和虎丘、枫桥两个省级名胜区。
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
(一)在风景名胜区内严禁开山采石、挖砂取土、填塞水域、建墓立碑等影响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行为。
(二)在景群、古典园林及其外围控制区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铁路、仓库、医院等与风景和游览无关及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三)在景点范围内和规划划定的自然环境保留地带内,不得新建宾馆、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机构、管理机构、生活区及其它大型工程设施。
(四)任何新的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建筑造型、体量、高度及色彩等,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五)公路、索道与缆车、大型文化体育与游乐设施、新建宗教建筑及塑像等要从严控制。
第十五条其它生态敏感区主要指:西部山体、四角山水契形绿地和城镇体系中的生态走廊等(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阳山、穹窿山、七子山、清明山、东山镇所属山体、西山镇所属山体、香山、双山等和太湖、澄湖、独墅湖、阳澄湖、石湖、裴家圩、西塘河、三角嘴、傀儡湖、昆承湖、淀山湖、汾湖等)。
第十六条其它生态敏感区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
(一)区域开发中,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绿化覆盖率,保证一定的水面率,加强湿地保护,不得减少生态敏感区的面积。
(二)生态敏感区内不得新建工矿企业,其他建设项目从严控制。
(三)太湖水源、阳澄湖水源,要严格执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的规定。
(四)对水资源应采取保护性措施,控制岛屿上的建设,避免沿湖开发,不得围湖造堤。
(五)独墅湖、三角嘴、裴家圩、漕湖、澄湖等非水源沿湖岸纵深1公里为保护区,沿湖纵深300米的范围内除公共防护绿地、游览地外禁止一切建设。300米以外的地区除休闲、旅游、度假设施以及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外,禁止其他项目建设,并控制建筑高度、形式、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指标及污水与废弃物的排放等。
(六)山体沿山脚纵深1公里为控制区,在控制区内,严禁建设对环境、山体有影响的项目。
(七)不得破坏生态敏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和自净能力,不得破坏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八)沿太湖(太湖旅游度假区除外)、阳澄湖纵深1公里、高速公路两侧各200米及总体规划划定的生态走廊,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力度,严格限制在生态走廊内进行新的建设。
(九)生态敏感区内的任何建设,要从严控制,维护自然风貌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第十七条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
苏州市城市环境管理若干规定
108人看过
-
海南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
144人看过
-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转发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205人看过
-
长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修正)
189人看过
-
葫芦岛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管理若干规定
55人看过
-
宜春市城市规划区内征用土地暂行规定
204人看过
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公民或组织,即土地使用权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具体来说,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其他公民或组织,并与其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转让后,受让方可以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 更多>
-
城市规划法中规划条件的若干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6规划条件分为强制性规划条件、限制性规划条件和建议性规划条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因国家政策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等需要,确需变更强制性规划条件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土地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布。变更限制性和建议性规划条件的,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决定变更的,由
-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哪些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16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哪些强制性内容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23城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强制性内容:(一)规划区范围;(二)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三)干道系统网络、交通枢纽;(四)邮政、电信、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广播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用地;(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六)水源地和水系;(七)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八)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九)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十)预防和减轻地震、洪水等灾害;(十一)其他。
-
武汉市规划运行条例第66条的强制性内容重庆在线咨询 2022-09-21铁路、桥梁、港口、公路、机场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并满足下列要求:(一)城市建筑物与铁路线、铁路通讯架空线的安全距离,应当符合《建筑物与铁路安全间距》(附表7—7)的规定;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方式应当符合《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控制方式》(附表7—8)的规定;城市道路下穿铁路时,铁路桥下净空应当符合《城市道路控制净空》(附表7—9)的规定;城市道路与铁路平交时,应当采取安全保护
-
苏州市城市规划法多久能批准云南在线咨询 2022-01-30市人民政府应当对经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每五年进行一次评估,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并将附具征求意见情况的评估报告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分析制度,促进城乡规划目标的落实和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执行,为城乡规划动态调整和修编提供依据,并将分析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