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借款合同的双方只要是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签合同时是自己的真实意愿,也不违反法律,双方就是可以签订借款合同的,合同效力是受法律保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六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一、夫妻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二、借款合同生效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具备民法典关于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
(一)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
(二)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
(三)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
(四)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
(五)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
-
借款合同的效力有哪些纠纷,借款合同有哪些认定标准
342人看过
-
借款合同的有效性判断标准是什么?
278人看过
-
借款合同有效吗,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
350人看过
-
借款合同成立和生效的标准有哪些规定
135人看过
-
2024借款合同有哪些认定标准
403人看过
-
2023民法典中借款合同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
466人看过
借款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也可以指当事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合同也是一般的民事合同,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律以及相... 更多>
-
民间借款合同无效标准是怎样的?海南在线咨询 2023-01-08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在形式上、表面上是合法的,但缔约目的是非法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借款合同有哪些认定标准?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05借款合同认定标准为; 1、合同内容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 2、双方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4、不违背公序良俗; 5、不存在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根据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的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
-
与借款无效的保证有效合同借款主合同无效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3-04-23一般借款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就无效。但如果担保合同约定主借款合同无效但担保合同无论何种条件均有效,这样的情况只要借款行为发生了担保合同就有效,担保人就要承担保证责任。《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条,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担保
-
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应该按什么标准偿还该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6-02贷款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实行到期本息一次性清偿的还款方式。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双方一般约定按等额本息还款法归还贷款,即借款人在借款期内每月以相等的月均还款额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
-
借款合同甲方没有签字,借款合同有效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15借款合同是可以由代理人签字的,借款利息的约定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