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案责任追究的不彻底及集体腐败现象的不断涌现,催生了将惩治集体腐败写入刑法这一提议。而实践中,司法机关在审理集体腐败案件时,并不是将群体作为犯罪主体来对待,导致将集体腐败提升为法律概念或纳入刑法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责任追究是一项对于重大事故或事件进行责任追查的制度,包括责任追究和责任后果的承担(惩治)这两个环节。这一制度早已有之,但是严格意义上的问责制度(即不仅包括惩治,而且包括问责程序在内的制度)的建立,则是在非典之后。
问责制度在实践中的不完善催生将集体腐败写入刑法的提议
其实,在实践中,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的并不彻底。对于落马官员的贪腐行为,或重大决策错误,或重大事故、事件的发生,责任追究往往到直接责任人那里便止步,至于谁提拔的,谁考察(考核)的,谁投赞成票的,谁监督的,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阻止),为什么没有人反对等疑问没有人提出,也不追究。所以,在一个地区或同级岗位的官员连续落马也就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如2006年9月湖南郴州发生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群蛀案,该案涉及包括市长、市委宣传部长等几十名官员,及当地政界商界158人。2008年4月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落马,他因9年敛财6800万元而成为中国第一贪纪委书记。又如绥化地委书记赵洪彦在位时卖官,在他调到省里担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和省人事厅厅长后,马德接替其位效仿之,之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对大案责任追究的不彻底及集体腐败现象的不断涌现,为人们揭示出了问题的严重性。集体腐败具有组织性、预谋性、多样性、欺骗性、复杂性的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令人惊叹,催生了将惩治集体腐败写入刑法这一提议的出现。
将集体腐败提升为法律概念或纳入刑法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在群体性的牟利活动中,看起来公权力的运作不是单纯为个人牟利,但是事实上,在群体联合作案的情况下,群体获得的利益最后总是能分摊到其中每一位个体成员,个体因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而最终分享到组织赢利的一汤半勺。就在散兵状态中作案的个体而言,虽然他没有加入团伙或依靠集体的力量,而只是单枪匹马地悄悄地在某一领域获利,但是他却因整个群体腐败所烘托的风气而获得了一种安全作案的环境;他可能并未卷入某一案件之中,却很可能在清查这一案件时被牵连出。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含义之一即是指此情景。
泥的不断出现,特别是前腐后继现象不断,造成某个地区或部门腐败现象颇为严重的视觉。它不仅表明该领域权力制约机制的严重失缺,而且意味着该领域内腐败机制的形成。因此,彻底清除腐败机制,就成为消除群蛀现象和前腐后继现象的价值取向。
集体腐败行为的后果损害了公共利益,置身于腐败群体中的成员必须为之付出代价。现实中,对于法人犯罪的惩治往往以对法人代表的处罚为结果,由于法律上的惩治最终总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实践中司法机关在审理集体腐败案件时,并不是将群体作为犯罪主体来对待,而是分别审理其中所聚合的不同案件,或根据团伙案中每个个体于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起的作用进行处罚。正是这样,欲将集体腐败提升为法律概念,或纳入刑法,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群蛀现象不断发生,一查到底,穷追不舍精神成为问责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反腐实践表明,集体腐败现象总是发生在宗派圈子、裙带关系和官商勾结中。在各种权力的层层袒护下,已有的任何监督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尽管个人品质不好,或有种种腐败迹象的显露,尽管有群众的不断举报,或许多恶行劣迹甚至已成为社会的公开秘密,其传闻在民间不胫而走,也无济于事,此时即便存在着各种监督制度,也显得乏力。群蛀现象暴露出我们某些管理制度本身的漏洞、用人制度的缺陷和日常监督制度的乏力。所以,现在更为重要的不是还要制定多少监督制度,而是应对这些年的用人制度和监督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提高诸如社保基金之类财产管理的透明度,并使日常的监督制度真正地运作起来。
责任惩治力度的不足和不均影响了惩治的效果。以往,当案件发生后,主政官员们抛出一句集体决定后便把该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以致失误竟然成了负责。正是因为责任追究制度的缺位和执行不力,那些失误的决策才能够出台,集体腐败的现象也才会发生。某些导致多人甚至上百人死亡的事故、事件,最后直接责任人没有受到法律的严厉惩治,或只受到较轻的法律追究,如克拉玛依大火事件、密云踩踏事件、程维高腐败案等。因此,责任追究的过程应规范有序,有一整套追究程序可以执行。还应该建立说理机制,给被追究者有说明情况和为己辩护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查清问题,使责任人心服口服,而且有利于发现隐藏得较深的问题。
同时,责任惩治应严厉。对于违法和犯罪者决不可以党纪代替政纪和司法判决。官当抵罪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制的特有现象,现代中国的法治应严格做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等法律之上的特权。目前对于腐败犯罪者的惩治并未始终体现严,对于某些腐败犯罪官员的惩治给人以网开一面之感觉。死缓判决出现频率偏高自然有其深刻意味,它除了表示对积极退还赃款减轻国家财产损失和有重大立功表现人员的从轻原则外,还表现出我国刑法将向废除非暴力犯罪死刑过渡的趋向。然而,实践中,从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减刑或保外就医——出狱后东山再起的服刑前后历程,虽然体现了刑法学上社会复归论的精神,但是也使得严惩成为一句空话。
-
关于尸体腐败
394人看过
-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267人看过
-
三峡机场建设曝出一起集体腐败案
206人看过
-
司法腐败仍在
478人看过
-
警惕农村职务犯罪中的“集体腐败主义”
462人看过
-
广东正起草预防腐败条例已纳入今年立法计划
199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私人企业腐败是否判刑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051、私人企业没有贪污罪这个罪名。所以私人企业贪污是不好治罪的。但是,私企有侵占罪、挪用公司资金罪等罪名。如果发生一样的可以受到治罪。 2、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
-
什么是腐败证据的具体内容?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8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站找法律规定由检察机关查办,你可以向他们举报,由专业的侦查人员来办理,你只要实事求是地提供线索就可以,不需要你去取证的。
-
对腐败的犯罪分子应当对腐败的腐败分子立即执行死刑的情况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4是犯罪成本的问题,而不是是否对腐败分子处以死刑的问题。历史上和今天的腐败现象都不是因为严厉得不够,而都是产生于对官员的监督不够。所以增加犯罪的成本刑法学鼻祖的贝卡利亚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死刑不是遏制腐败的方法,重要的是增加每一次犯罪被处罚的几率,乃是最好的遏制犯罪的方法。严刑峻法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一种缺乏法律智慧的方法,使任何犯罪都难以逃脱法律的惩处。我国的财产犯罪问题是
-
采购环节腐败索贿受贿是否触犯了法律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08上市公司采购员受贿依据法律判刑,有可能涉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11月5日联合公布刑法确定罪名补充规定,补充、修改了刑法罪名。规定包括取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