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基本定义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土地的水平范围一般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海岸滩涂。当把土地理解为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或者是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们的地上、水中、空中、光和热等物质和力量时,土地的水平范围就包括了整个地球表层,即海洋和陆地。土地的垂直范围取决于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若从农业考虑,是土壤母质层到植被冠层。若从工矿土地利用出发,则是地下岩石层到建筑物的顶部。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它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烙印,它具有为人类利用的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也能够造成土地退化。人类活动促进或者延缓了土地和环境的演化过程。
(二)其它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和能力。
2、从地理学的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土地是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绝对找不出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又称土地性能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即使是位于同一位置相互毗邻的两块土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风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可以从工厂里不断制造出来。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不能像工业生产中那样随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数量。列宁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可以围湖或填海造地,但这只是对地球表层土地形态的改变。从总体看,人类只能改变土地的形态,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产性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总量。所以,人类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土地将出现退化,甚至无法利用,从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称不可移动性,是土地区别于其它各种资源或商品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把可移动的商品如汽车、食品、服装以及可移动的资源如人力、矿产等,由产地或过剩地区运送到供给相对稀缺或需求相对旺盛因而售价较高的地区。但我们还无法把土地如此移动。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特性和质量特征,是土地各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体效应和综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气候、水热对比条件不一样,地质、地貌对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即使在一个基层生产单位内也同样存在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这种差异性会逐步扩大,而不是趋于缩小。土地的空间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5、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但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是相对的,只有在利用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包括: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两层含义:其一,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二,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需求。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对一种土地的利用,常常产生两个以上用途的竞争,并可能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这种竞争常使土地趋于最佳用途和最大经济效益,并使地价达到最高。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考虑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则,使土地的用途和规模等均为最佳。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的变更一般要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才能完成。
4、土地增值性。一般商品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不断地折旧直至报废,而土地则不同,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而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投资具有显着的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投入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结构,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防止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的现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房地产开发商确定商品房开发层数的重要因素。
6、土地的产权特性。不同的权力附加意味着土地价值巨大的差异,土地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土地上附加的权益。
7、土地的不动产特性。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关联,且需求一般为刚性需求,价值量也较大。
三、土地的功能
1、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除了需要生物资源外,还需要大量的非生物资源,如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等,这些资源蕴藏于土地之中,同时,在土地的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附着许多滋生万物的生产能力,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为类进行种植、房屋和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我国土地面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达世界人均占有土地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人均土地的2.4%,俄罗斯人均土地的7.0%,美国人均土地的21%。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面积均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后列。
2、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3、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4、农地分布不均匀;
5、森林覆盖率低;
6、土地质量较差;
7、水土资源不平衡。
-
征收土地是什么概念
50人看过
-
土地增值税基本概念
197人看过
-
解析土地出让金概念?
165人看过
-
土地权属争议概念分析
348人看过
-
土地征用概念有何规定
414人看过
-
土地补偿费的概念及其解释
66人看过
房地产开发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通过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将生地或毛地改造成具有供水、供电、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一定建筑水平的土地,并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购房者的过程。 房地产开发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 更多>
-
概念即土地农场化?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4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
城镇土地使用税概念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06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指国家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土地使用税计算公式一般为: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应税土地的实际占用面积×适用单位税额。城镇土地使用税通常采用定额税率,即采用有幅度的差别税额,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分别规定一平方米土地使用税年应纳税额。具体标准如下:1.大城市一平方米土地使用税为
-
征收土地有哪些概念辽宁在线咨询 2022-05-19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的行为;而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使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集体的一种行为,类似于临时使用土地。
-
土地流失的界定的权威的概念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24个人认为: 1、土地流失是一个非法律的概念,因此不存在权威的解释。 2、土地流失往往是指,非法占用土地,改变土体使用用途,致使土地不能按照总体规划安排使用。 3、《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
土地征收的概念含义有哪些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18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的行为;而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使用集体土地,在使用完毕后再将土地归还集体的一种行为,类似于临时使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