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可以被判刑处罚的,但是仅在犯特定种类犯罪时可以进行处罚。《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6岁可以考驾驶证吗
16岁不能申请考驾驶证。
对于申请驾驶证的年龄规定如下:
1、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轻便摩托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上限不作限制(即70岁以上均可申领驾驶证);
2、申请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或者轮式自行机械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3、申请城市公交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或者有轨电车准驾车型的,在20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4、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1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5、申请牵引车准驾车型的,在22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6、申请大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2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7、接受全日制驾驶职业教育的学生,申请大型客车、牵引车准驾车型的,在2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大人的犯法行为是否应该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
239人看过
-
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应对
411人看过
-
是否未成年人犯罪会影响党员政审?
116人看过
-
未成年犯罪是否会影响家庭生活?
228人看过
-
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影响
448人看过
-
未成年人有罪案底是否会影响其未来?
243人看过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履行监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受到监督和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早在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里就有关于为浪费人和精神病人设置监护的规定。但当... 更多>
-
未成年犯罪行为可以影响责任年龄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4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另外,根据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
-
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是否算刑事责任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15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则在特殊案件中应当负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
-
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是否就一定构成犯罪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0网络上经常爆料某某男女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公园里发生性关系或各种暧昧动作,引起周围人员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行为这样的是犯罪行为吗? 我国刑法遵循的是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由于我国现行法中没有关于公共场合性交罪的规定,因此在公共场合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当然,尽管这样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但毕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要在道德层面上予以严厉的谴责。
-
民法典未成年性行为是否犯法北京在线咨询 2021-12-28与未成年发生性行为违法,如果该少女已满14岁,自愿与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而发生的,就不是犯法。如果该少女不满14岁而同她发生性关系者,无论该女孩自愿还是不自愿,都要按强奸定罪量刑。
-
法律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有哪些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05重视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是国家的一贯政策。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相应的职责,互相配合,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守法公民。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有轻微违法行为,但依照规定和实际情况,尚不需送工读学校的未成年学生,要进行耐心教育,不能实施歧视行为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也不能对这些未成年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