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重阳节就要到了,29日下午,家住淮安市XX区80岁的沈奶奶收到了一份意味深长的重阳节礼物——XX区法院将沈奶奶大儿子3000元的赡养费强制执行款送到了她的手中。而经法院调查发现,大儿子有多处房产正在出租,而且每月有近2000元的退休金,完全有能力支付每月300元的赡养费。
沈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2007年10月4日,沈奶奶的丈夫去世,经商量,沈奶奶随小儿子生活,大女儿和大儿子每人每个月支付300元赡养费给母亲。小儿子没有工作,每个月也就千元的收入,生活比较困难。沈奶奶的丈夫生前在国税局工作,她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月从国税局领取固定生活补助500余元。几年来,大儿子和大女儿都没能按照约定支付赡养费,大儿子甚至看望母亲都很少。沈奶奶身体一直不好,如此一来,生活、看病成了难题。沈奶奶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于10个月前到法院起诉自己的子女。
今年5月底,淮安市XX区法院审理了此案,并判决老人的三个子女每个月分别支付老人300元赡养费。
可在法院判决书下达之后,大儿子却玩起了失踪,一直没有支付老人的赡养费。据该案的承办法官王圣宇介绍,大儿子和母亲、兄弟、姊妹及其他亲戚都很少来往,家里没人知道他的联系方式,老人也只知道其曾经的住址。法院工作人员也曾用尽各种方法寻找,但都无功而返。
最终,XX区法院工作人员通过公安部门调取大儿子的户籍资料,找到其工资银行账户并冻结,强制执行了他应支付给母亲的10个月赡养费3000元。
-
八旬老母告亲儿要求支付多年赡养费
362人看过
-
八旬老母求儿赡养遭拒怒上法庭求援助
186人看过
-
女儿怀揣万元却不愿赡养八旬老父
260人看过
-
养老金无法支付养老院开支八旬老妇向儿子索赡养费
325人看过
-
法援帮八旬老太拿到赡养费
59人看过
-
父母有退休金能否申报赡养,赡养人怎样支付赡养费
279人看过
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 对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职工,所在单位应在其符合退休条件时即时将职工人事档案,退休审批表,及其它相关资料报当地社保部门进行审批。... 更多>
-
八旬老人应给付什么赡养费台湾在线咨询 2023-08-121、给付赡养费的标准在法律并未明文规定,一般认为,赡养费应包括老年人维持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费、生病医疗费、生活不能自理时的护理费用等必要费用,另外,必要的精神消费支出和必要的保险费支出也是值得提倡的。司法实践中,确定赡养费内容及标准应以最大限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原则,兼顾赡养人的给付能力,法院通常会结合被赡养人自身的收入情况、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赡养人的经济状况、负担能力以及各赡养人的负担比例等
-
赡养八旬老人要付什么费用上海在线咨询 2023-08-191、老年人基本赠养费。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衣、食费用及日常开支。 2、老年人的生病治疗费用。 老年人为赡养纠纷起诉至法院时,人民法院对其已经发生的医疗费及已患一些慢性病将来必需支出的相对确定的药费、应当作为给付内容确定由养人承担。 而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大额医疗费,其发生金额、时间处于不确定状态。故一般不能判决支持老年人将来可能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的请求,但能否判决赡养人按将来老年人可能生病时医疗单位出具的
-
八旬老人照顾多少钱老人赡养费金额多少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31、赡养费的计算。首先计算子女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子女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视为该子女无力向父母提供赡养费。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超出部分,二个子女以内的按50%计算赡养费;三个子女以上的按40%计算赡养费。应付的赡养费除以被赡养人数得出付给每个被赡养人的赡养费。 2、赡养费的给付。实际给付额高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实际给付额计算;实际给付额低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上述计算标
-
八旬老人赡养费是多久给一次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301、只要父母双方对于子女一次性支付赡养费的事项没有任何异议,且子女也有一次性支付抚养费的经济能力,可一次性给付。暂时不具备支付条件的,子女也可以跟父母协商按月或定期给付赡养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
-
老人有赡养权拒绝父母付赡养费怎么办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121、不付赡养费会有以下法律后果: (1)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 (2)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3)对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