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有一个关于“公共官员权利限制”的基本常识——为防止官员滥用公权力给国家和公众造成伤害,需要对官员施加严格的外部监督,为此,需要他们部分地让渡和“牺牲”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私权,法律在保护官员的个人爱好、饮食习惯、家庭琐事、生活规律等隐私的同时,需要对他们的其他隐私权诉求和名誉权诉求进行适当限制。这个常识,构成了反腐机关和公众监督官员“私生活”,国家将官员的生活细节纳入反腐体系的法理基础。借鉴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将“公共官员权利限制”的常识转化为反腐机关和公众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并将这种监督打造成为反腐利器,需要从两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法律规制:一是官员的家庭财产状况、婚姻状况、配偶从业情况、子女受教育和从业情况等“个人隐私”向社会公开,任何人通过一定渠道都可以查阅;二是新闻媒体披露官员的“私生活”,普通公民议论官员的“个人隐私”,只要没有故意捏造事实和恶意诽谤,即便存在一些不实之词或“不恭敬”的言论,法律也不应追究。以此观之,我们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基础性工作。从法律层面看,《公务员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未就官员的家庭财产等“个人隐私”的公开作出明确规定。从党纪政纪条规的层面看,1995年到2006年,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规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其中,官员收入和家庭财产只要求向上级部门申报/报告,由上级部门内部掌握,而无需向社会公开;官员需申报/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不包括官员配偶的从业情况和子女的受教育及从业情况,而且申报/报告的内容也无需向社会公开。可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加强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目前这个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再看新闻媒体和公众行使对官员“私生活”知情权、监督权的问题。应该说,这两种权利一直“抽象”地存在着,却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保障。记得2002年12月民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其中人格权法草案原本有“以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为目的,公开披露公众人物的隐私,不构成新闻侵权”的规定,但这条规定后来被删除了。至今,新闻媒体如果为了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而公开披露或评论官员的隐私,将难以获得坚实的法律支持,而可能面临很高的法律风险,比如频频出现的跨省追捕和诽谤案件。新闻媒体如此,普通公民如果公开“非议”官员的隐私,面临的风险之大更是可想而知。笔者相信,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最终必将落实到一部或一系列关于官员重大事项公开的法律上。当官员的家庭财产状况、婚姻状况、配偶从业情况、子女受教育和从业情况等“个人隐私”都能够被公开“审查”之时,就是监督官员“私生活”真正成为反腐利器之日。
-
国土资源部重点监督土地审批将反腐进行到底
73人看过
-
以反腐为名敲诈官员如何处罚
364人看过
-
被判刑后的官员家属生活
65人看过
-
官员违反生活纪律有哪些意思
161人看过
-
公民监督是最具活力的监督
465人看过
-
谈审计监督在反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285人看过
消费者知情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前有权获得充分、明确、真实的信息,包括产品特性、价格、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 这一权利旨在确保消费者能够做出理性、明智的消费决策,防止商家隐瞒或误导消费者,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知情权要求企业... 更多>
-
以反腐为名敲诈官员如何处罚湖北在线咨询 2023-03-10犯罪嫌疑人被以非法索取他人财物为目的,采用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以告发他人所谓的“受贿”和“腐败”行为相威胁,向他人索取财物数额巨大,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的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
-
被判人员如何达到社区矫正的目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16如果一个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即使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也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可以宣告缓刑;如果是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则应当宣告缓刑。
-
-
-
缓刑人员的监外生活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1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