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警察滥用“盘问”权和公民权利保护的思考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11-12 18:03:20 234 人看过

《人民警察法》第九条对警察有一个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盘问”的授权。笔者曾经发现某公安机关未出示任何证件,将当事人从家中强制带至公安机关“盘问”46小时。该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后,公安机关以《人民警察法》第九条的规定为根据,抗辩自己的行为是刑事侦察中的“盘问”,并被法庭肯定而胜诉。一审结束后,该公安机关不断对当事人使用传唤权利,使当事人被迫放弃了上诉权利,该公安机关也停止了对原告的不断传唤。尽管该案的诉讼已经结束了,但由于该案中公安机关所行使的“盘问”权利与《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两个法律的冲突,以及公安机关经常使用“盘问”权利对当事人进行超期人身自由限制的问题,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研究。

一、“盘问”与治安“传唤”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人,可以强制传唤。”第八十三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人民警察法》(下称《警察法》)第九条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于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公安机关批准,对其继续盘问。

(1)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

(2)有现场作案嫌疑的。

(3)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4)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对于被盘查人员的盘问,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对于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通知其家属或单位,对于不批准盘问的,应当释放。”

根据这两个法律的规定,“盘问”与治安“传唤”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法律行为进行的场地不同。

“盘问”必须是在违法行为发生的“当场”开始进行,并可以有条件地在公安机关“继续”。这是因为“盘问”是在公安机关发现嫌疑人有违法行为需要立即进行盘查的情况下而立即采取的临时强制措施,所以,必须是在当场进行。

治安传唤一般是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结束,当事人离开了行为发生地以后,由公安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要求当事人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和询问。只有对当事人需要实施口头传唤的时候才可以当场对当事人进行传唤。

允许实施法律行为的证件不同。

治安“传唤”必须使用“传唤证”,而公安机关的传唤证是一种法定文件,由办案人员撰写对当事人传唤的理由并报请公安局长签批后,才可以对当事人进行传唤。公安机关只有在“当场发现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口头唤。”治安传唤一般不需要上级机关批准。

“盘问”不需要使用任何法律文件,公安人员只要向当事人出示公安人员的有效证明就可以对当事人进行“盘问”。当需要对被盘查人员继续“盘问”时,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批准。

法律规定应具备的要件不同。

“盘问”必须具备《警察法》)第九条规定的四个条件之一者,公安人员才可以凭有效工作证件对当事人进行“盘问”。

治安传唤则只能在当事人具有违反治安管理嫌疑行为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公安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出示传唤证后对当事人进行传唤。

实施法律行为的时间限制不同。

治安传唤应在8小时内结束,对可能受到治安处罚的当事人传唤最多不能超过24小时,传唤期限届满,公安机关没有任何可以延期的理由。传唤结束后,公安机关一般也不得以同样的事由对当事人重复传唤。

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盘问”在达到24小时仍未结束并需要继续“盘问”的情况时,可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继续对当事人进行“盘问”,但对当事人“盘问”最多不能超过48小时。

法律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调整规定不同。

治安管理中对当事人的传唤属于行政管理行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规定和授权。如果传唤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侵权后果,当事人要求司法救济,由《行政诉讼法》调整。如当事人要求行政机关赔偿,适用行政赔偿法律法规和《国家赔偿法》。公安人员可以行使的治安传唤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规定的,它面向全民,需要人人了解和掌握。

公安人员对当事人的“盘问”行为,法律只规定是一种公安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侵权后果,没有规定属于哪个法规调整。原则上适用《国家赔偿法》。公安人员可以行使的“盘问”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所规定的,它面向全体警察,并不需要每一个公民都了解。

二、“盘问”与刑事诉讼中“传唤”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但“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传唤、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诉讼中的“传唤”和“盘问”行为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法律行为实施的场地不不同。

刑事传唤一般都在刑事案件发生后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的侦察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调查或侦察措施,个别案件公安人员也可以在刑事案件现场决定对犯罪嫌疑进行传唤,但必须及时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

“盘问”则一般只能在案发当场进行。也就是说,“盘问”必须是在违法行为发生的“当场”由警察向当事人行使“盘问”权,并可以有条件地在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继续“盘问”。

2、允许实施法律行为的凭证不同。

刑事传唤必需出示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批准传唤的证明文件,由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或侦察。如果没有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批准批准传唤的手续,任何人都有权拒绝传唤。

警察对当事人“盘问”不需要任何文件,只要出示了能证明公安人员的身份证件即可以对当事人进行“盘问”。

3、法律行为的限制时间规定不同。

刑事传唤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不得连续进行。

“盘问”一般不能超过24小时,需要继续“盘问”时,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后可以延续到48小时。

4、法律行为的授权法规和法律行为的性质不同。

刑事传唤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并且规定了传唤行为属于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程序性的法律行为。当刑事传唤给被传唤人造成侵权后果时,由《国家赔偿法》调整。

“盘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所规定的公安人员的职权性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必要程序。“盘问”行为一旦给被盘查人造成侵权后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属于哪个法规调整。

三、“盘问”的法律后果

根据“盘问”的四个法律要件,被“盘问”人可能会产生三种法律后果。

1、被“盘问”人如有犯罪行为被确认,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予以刑事拘留或报请检察机关批准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最后由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由人民法院作出有罪或无罪判决。这种法律后果产生后,被盘查人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享有辩护权。

2、被“盘问”人的行为如果没有构成犯罪,却违反了治安管理法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法规对被盘查人予以治安处罚或不予处罚。如果发生这种后果,被盘查人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3、被“盘问”人既没构成犯罪,也没有违反治安管理法规,对被“盘问”人应予以释放。这种法律后果产生后,当事人难以主张权利。因为被盘查人在接受“盘问”期间其人身自由虽然受到限制,公安机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公安机关可以拒绝承担责任,审判机关也可以不受理因“盘问”而发生的诉讼要求。

四、“盘问”职权的负影响及其引起的法律冲突

1、《警察法》授权警察可以行使”盘问”职权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抵触。

依照《处罚法》的规定,公民的行为如果违反了治安管理法规,人民警察只要按照《处罚法》的授权性规定就可以依法处理当事人的行为。因《处罚法》同时规定了当事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警察在处理治安管理事件中如果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造成损害,当事人就可以依照《处罚法》和其他行政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使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

《警察法》第九条的“盘问”权利是一种职务性授权,既警察可以据《警察法》的授权,以自己的个人判断对当事人进行人身自由限制。由于这种职务性授权允许当场进行,警察行使“盘问”权最初是不受限制的,只是在需要延长时间的情况下,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批准,但可以长达48小时。

根据《处罚法》的规定,公民在治安管理行为中,被传唤时间超过24小时,当事人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规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主张赔偿权利并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而当警察依照职权对当事人行使“盘问”权利时,只要在48小时之内,均为合法。如果当事人认为“盘问”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可以“盘问”属于刑事侦察程序为理由使法院无法判决作出有利于受害人的判决。

2、“盘问”与《刑事诉讼法》相抵触。

《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由于有了这样一个限制性规定,公安机关及其检察机关在行使刑事侦察权利的时候,必须及早查明事实并做出下一程序的处理决定。如果在刑事侦察过程的传唤中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未能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查明事实,必须结束传唤,或者对犯罪嫌疑人做出刑事拘留的决定,或者放人,否则就将因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制时间因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而承担国家赔偿的责任。

《警察法》对警察所授权的“盘问”职能,却可以使警察享有了超越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权利,即超期限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而不受法律追究。显然《警察法》所规定的这一权利与《刑事诉讼法》相抵触、相冲突。

3、“盘问”权利容易使公安人员擅自利用“盘问”权利,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由于《警察法》对警察限制人身自由享有超越《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间权利,往往可以使一些公安人员在办理一些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中故意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如在治安案件中,办案警察在当事人的一些行为在没有定性或者身份尚未查明的时候,便可以利用《警察法》第九条的规定,以“盘问”为名将当事人带至公安机关。警察在这种情况下以“盘问”为名,行使拘留之实,可以使当事人暂时失去人身自由却不受追究。在特殊情况下,警察还可以相应的理由向上一级机关报告要求延长“盘问”时间,使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达到48小时。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一般是不去查明被”盘问”的当事人是否确实符合“盘问”的要件,往往会径直批准延长“盘问”时间。对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如果办案警察没有在法定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口供,往往也会向上级报告要求延长“盘问”时间而获得批准。其实当事人是否符合被“盘问”的要件,办案人和上级公安机关一般是不考虑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警察法》第九条规定的“盘问”权利不仅与基本法相冲突,而且容易成为警察违法办案故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法律依据。

五、对警察“盘问”职权的思考与对策

“盘问”是公安人员在履行警察职务过程中可以限制当事人人身自由的职务性权利,这种权利的行使既可以产生刑事法律后果,也可以产生行政法律后果。因此,警察的“盘问”职权具有法律上的二重性,并因其产生的不同法律后果接受不同法律的调整,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情况。

1、当“盘问”产生了刑事法律后果时,其法律行为首先应受《刑事诉讼法》的调整。

第一,公安人员应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盘问”人进行询问和侦察。第二,应允许被“盘问”人员依法享有聘请律师提前介入及在诉讼中辩护的权利。第三,被“盘问”人如果最终被确定有罪,对其应该计算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从被“盘问”行为发生时开始计算。而现在一般的做法是从刑事拘留时开始计算实际发生的刑期,显然忽视了“盘问”期间人身自由被限制的事实,这样计算是不公平的。第四、如果公安人员以刑事侦察为由在盘查过程中侵犯了被盘查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它权利,应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国家赔偿责任。

2、当“盘问”产生的是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后果时,“盘问”行为应受行政诉讼法规的调整。

第一,被盘查人被确认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并被批准予以治安处罚时,被“盘问”人应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第二,被“盘问”人的人身权利和其它权利被侵犯的时间应从盘查行为发生时计算。第三,在行政诉讼中如果公安人员对被“盘问”人的侵权事实与行为被法律确认,公安机关应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履行行政赔偿的责任。

3、应认真分析警察对当事人实施“盘问”的理由及根据。

因《警察法》第九条对授权警察实施“盘问”权利时有四个限制性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被“盘问”人具备了其中条件之一的情况下,警察才有权对当事人采取“盘问”措施。所以,当事人如果认为警察行使的”盘问”权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聘请律师要求公安机关提供警察采取“盘问”措施时的原始记录资料,如果公安机关不能提供原始记录资料,则可以证明警察对当事人的“盘问”在程序上不符合法律规定,那么就可以确认警察“盘问”的违法性,同时也可以确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事实。如果一旦发生被“盘问”人超过24小时被留滞在公安机关的情况,则必须查明公安机关是否履行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批准延长“盘问”时间的批准手续,如果公安机关履行延长“盘问”的申报,则程序合法,如果未有审批手续则程序违法。

4、应注意警察对当事人采取的“盘问”措施和延长“盘问”措施有无弄虚作假情况。

目前在很多地方,警察超期限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而违法可能被追究责任时,一些警察或公安机关出于逃避被追究责任的目的,往往会制造虚假“盘问”手续,以“盘问”为名掩盖非法拘留之实。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都与侵权行为同时发生,这是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建议立法机关对警察的“盘问”职权重新规定

1、“盘问”职权因违反两个基本法律,应该予以取消。

因为《警察法》授权的警察“盘问”职权与《刑事诉讼法》和《处罚法》的相应规定相抵触,对于这种冲突性法律规定,应该依据基本法优于部门法的原则,确定“盘问”职权的无效性。

第一、如果“盘问”产生的是治安管理法律后果,被盘查人的人身自由限制超过了24小时,就违反了《处罚法》所规定的24小时的传唤规定,公安机关就应对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被“盘问”人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可见“盘问”的时间可以有条件地超过24小时的规定显然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

第二、如果“盘问”产生的是刑事法律后果,被盘查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超过了12小时,就违反了刑事诉讼中传唤不能超过12小时的规定。“盘问”如果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侦察手段,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盘问”48小时的职务性授权就与《刑事诉讼法》中的传唤规定相冲突。显然”盘问”的法律规定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第三、警察“盘问”的权利是由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警察法》所确定的,这个法律规定不应与基本法相抵触。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讲,《刑事诉讼法》属于基本法,其法律地位高于《警察法》,《警察法》所规定的警察”盘问”职权超过了基本法律的规定,显然是不适当的。

2、应该对“盘问”职权重新作出法律规定。

首先,应将“盘问”与治安传唤和刑事传唤合并分为治安“盘问”和刑事“盘问”两种不同的职务性授权行为,使其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对“盘问”必须限定相应的法律体系内,不应允许这种职权有超越法律规定的情况产生。公安机关对当事人在治安传唤前可以授权警察当场实施传唤行为,如果需要继续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传唤或“盘问”,最多不能超过12小时,如果在12小时内“盘问”或传唤不能结束时,应有条件地转为治安调查,治安调查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对于警察需要履行刑事“盘问”职权时,必须具备《警察法》中“盘问”所规定的四个条件之一者,但“盘问”最长不能超过12小时,在12小时内如果盘查没有结束。应通过相应的批准程序将被“盘问”人转为其他刑事限制措施,而不能以“盘问”为理由继续限制人身自由

其次,不管是什么案件,警察有权实施“盘问”职权的法律要件应该是“被盘查人必须是当场违法或当场被发现有犯罪嫌疑。”如果不具备这个法律要件,警察无权实施“盘问”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2020修订):第二章 组织和指挥  第九条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由内卫部队、机动部队、海警部队和院校、研究机构等组成。\n内卫部队按照行政区划编设,机动部队按照任务编设,海警部队在沿海地区按照行政区划和任务区域编设。具体编设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7日 08: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怎么去控告特警对公民滥用职权罪
    可以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控告特警对公民滥用职权罪。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一、17岁报警可以不通知家长吗17岁报警不可以不通知家长。报警后如需在公安机关进行笔录,将会通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到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公安机关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二、报案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报案一般不会对自己有影响。《刑事诉讼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报案、控告、举
    2023-03-12
    89人看过
  • 公民有权利要求警察亮出警察证吗
    一、公民有权利要求警察亮出警察证吗交警执法时只要穿着制式服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的可以不出示证件。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由此可见,行政处罚法要求执法人员执法时出示身份证件,而人民警察法规定警察执行公务时有两种表明身份的方式:一是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另一种方式是出示人民警察证件。行政处罚法与人民警察法就执法人员执法时是否应当出示身份证件规定不一致。 行政处罚法与人民警察法均为法律,且人民警察法系特别法,所以应适用人民警察法的规定。警官执勤时佩带警察标志,已表明警察的身份,故其处罚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不违法。二、警察拦截车辆抓酒驾,司机有权让警察出示证件吗你好,处1000元以上2000
    2023-04-04
    76人看过
  • 警察逮捕居民是否涉及滥用职权
    警察上门抓人是否严重主要看是什么原因。具体是:1、一般来说,如果是传唤,通常只是带回去接受调查或协助调查;2、如果警察上门被拘留,事情可能会更严重,这也证明警察已经锁定为犯罪嫌疑人;3、如果是逮捕就更严重了,这种情况证明警方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警方抓人回去进一步审讯,后来是检察院公诉,法院判刑。警察抓人没证据能拘留多久警察抓人没证据能拘留24小时。1、公安机关接受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查期限一般情况下,在七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线索,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复杂线索,经地(市)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延长至六十日。2、公安机关决定立案侦查以后,可视案情需要决定什么时间抓人,这没有具体时间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立案侦查工作开始时,犯罪嫌疑人已经在看守所了。3、抓到人后先刑拘,30天内转捕。《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2023-07-15
    323人看过
  • 土地权利问题对农民的警示
    农民不确认土地权利的后果是:1、农民不确认土地权利,土地权益不受法律保护;2、未确认的土地将归集体或者国家所有;3、房屋或者土地征收时,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法律规定,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简称确认权。根据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其他权利。每块土地的土地所有权必须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审查、登记、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最终确认和确定。农民承包的土地能不能更改用途?农民承包土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根据法律规定,承包方应按照土地的原用途使用土地。承包方、土地经营权人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相关部门予以处罚。承包方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要求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三条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的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2023-07-02
    466人看过
  • 公物警察权与治安警察权的竞合问题
    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其本质即是城市公物警察权(公产保护警察权)的相对集中。探讨公物警察权与其他治安警察权的区别、竞合和衔接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将麦粒摊晒在道路上。围绕这一行为,有两个问题:一,毫无疑义,道路是典型的公物。晒麦子属于公物的利用行为,且超越了道路用于通行这一使用原则。那么,公物行政机关(公路管理者,或者城市管理者)基于公物管理权有权是否禁止其利用,并基于公物警察权给予处罚?二,有驾驶经验的读者应该理解,在道路上晒粮,给路面造成实际的损失微乎其微,其危害是,给过往车辆行使增加了危险性(即便不是必然出现损害后果)。交通警察为了保障道路通行秩序和安全,是否有权直接取缔晒粮行为并给予行政处罚?日本的资料日本行政法学界对于所谓公务管理权公物警察权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出正确结论。大桥洋一在《公物法的日德比较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迁》)中承认公物管理权与
    2023-06-06
    284人看过
  • 对股权冻结问题的思考
    对新《公司法》施行后股权冻结问题的思考一、股权冻结的概念股权冻结是指人民法院采取的不准股东提取或转移股权及孳息的一种保全或者执行措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一款规定,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人民法院保全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保全财产的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对公司登记机关而言,协助办理股权冻结是指公司登记机关依人民法院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要求,锁定特定股东在公司的股权,不让其全部或部分转让股权
    2023-06-05
    281人看过
  • 怎样避免公民民事权利的滥用
    依据我国民法典1、第八十三条出资人权利不得滥用及法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条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所谓民事权利能力,就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自然人或社会组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或法人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但它不是具体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能力仅仅是一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或可能性,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是一直存在的,但具有这种资格的主体要享有某项实际的权利,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行为参加到某一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去。一、权利滥用与侵权行为的区别有哪些吗1、构成权力滥用,必须有正当权利的存在,且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力行使有关的行为;而侵权行为事先并无正当权利的存在,不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利形式无关。2、禁止权力滥用的目的在于对民事权利的行使予以一定限制,通过对权利滥用的禁止或制裁来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
    2023-02-10
    329人看过
  • 公安民警滥用职权的具体表现
    一、超越职权,擅自决定或处理本人没有决定、处理权限的事项;二、玩弄职权,随心所欲地对某个事项作出决定进行处理;三、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正确履行职责。一、非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是不能够构成滥用职权罪的。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侵吞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等行为。二、如何区分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最大的区别是,玩忽职守是过失,滥用职权是故意为之。滥用职权滥用,是指不法行使职务上的权限的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1、不认真履行职务范围内的权力;2、过度运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玩忽职守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义务的行为。三、没有职务的也可能职务犯罪吗没有职务的不会构成职务犯罪,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
    2023-03-20
    377人看过
  • 辩护律师权利之思考
    一、废止《刑法》第306条之规定,保障辩护律师的人身权益。《刑法》第306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允许律师的提前介入,增大了侦查机关办案的风险和难度,所以应防止律师同犯罪嫌疑人串供或是其他违法取证等行为的发生。许多法治国家规定了“证人作证不得自陷其罪”的原则,而我国《刑法》却反其道而行之。《刑法》第306条不仅存在着立法技术上的缺陷,对一般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反映出对律师职业的歧视,对同样是法律职业者、有可能、有机会进行违法取证或是妨碍作证的司法人员,却被排除在规则之外。废止《刑法》第306条,对于切实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保障律师的人身权益,进而真正落实刑事辩护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二、建立辩护律师“刑事豁免权”制度。辩护律师的刑事豁免权,是指律师在刑事辩护案件中,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而发表的辩护言论不受法律追究。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
    2023-06-18
    474人看过
  • 投诉警察滥用职权的合法性
    对于警察滥用职权的行为,是可以去警察局进行投诉的。人民警察有滥用职权的行为,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如果警察滥用职权从而构成犯罪的,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警察滥用职权会被行政警告、记大过、降级以及撤职等。严重的情况会面临开除。而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应降低警衔以及取消警衔。警察滥用职权如何处罚?1、涉嫌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犯罪,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涉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4、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2023-07-01
    498人看过
  • 警察滥用职权可以投诉吗
    可以。首先要整理书面材料,尽最大可能收集滥用职权的证据,把收集的证据以及书面材料一起向派出所的主管分局、上级公安局的督察科、纪检部门投诉;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可以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控告申诉科)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6-03
    150人看过
  •  人身自由的保障:公民权利盘点
    公民的人身权是每个人的固有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也不能转让、买卖或继承给他人。人身权是专属于权利主体的,不能干涉或妨碍。它是一种绝对权利,即具体的权利主体具有权利,其他人有义务尊重他们的权利,不得干涉或妨碍。人身权可以由权利主体独立控制和行使,无需他人协助。公民的人身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权是每个人的固有权利,无论是民事主体还是法人实体,都应当享有人身权。2.人身权与财产权不同,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也不需要金钱来衡量。3.人身权是专属于权利主体的,不能转让、买卖或继承给他人。4.人身权是一种绝对权利,即具体的权利主体具有权利,其他人有义务尊重他们的权利,不得干涉或妨碍。5.人身权可以由权利主体独立控制和行使,无需他人协助。 人 身 权 与 财 产 权 有 何 不 同 ?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是著作权法中重要的概念。两者的归属
    2023-10-04
    258人看过
  • 滥用民事权利的后果
    一、滥用民事权利的后果(一)不产权利行使的固有效果(如此行使权利为法所不许,但仍得以法所允许的其他方式行使)。(二)失权(权利失效)。义务人得主张去权利消灭的抗辩(主要适用于矛盾行为场合)。失权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事诉讼权利滥用表现为裁判权的滥用、诉权的滥用以及诉讼过程中不当行使权利等。失权的后果是原有的诉讼权利的丧失或失效,是极为严厉的制裁手段。(三)(符合侵权构成要件的)承担侵权责任。(四)(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的)强制许可。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概念根据《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二条中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另外,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
    2023-05-06
    363人看过
  • 公司股东权利滥用问题探究
    防止大股东的权利滥用的方法如下:一、应加强立法工作,尽快修改相关法律,增加限制大股东相关权利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特别条款。二、尽快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侵权民事赔偿诉讼机制,切实对侵权行为起到事后监督和警示作用。滥用民事权利的有哪些情形滥用民事权利的情形有:违背诚实信用;违反公共利益;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
    2023-07-03
    357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警察有盘问和留置的权利吗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09
      警察是有盘问和留置的权利,但警察的说法欠妥。 《人民警察法》第九条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将其带到公安机关,经该公安机关批准,对其继续盘问:(1)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2)有现场作案嫌疑的(3)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4)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赃物。
    • 警察滥用职权滥用职权的行为有哪些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12
      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只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以罚款或并处15日以下的拘留。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法定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是严格限制单位滥用解除权的,劳动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
    • 怎样起诉警察滥用职权?
      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18
      告警察滥用职权可以向其上一级机关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 警察可以随意盘问普通公民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4-03-24
      警察不可以随意盘问普通公民。盘问必须是在违法行为发生的当场开始进行,并可以有条件地在公安机关继续。这是因为盘问是在公安机关发现嫌疑人有违法行为需要立即进行盘查的情况下而立即采取的临时强制措施,所以,必须是在当场进行。公民的合法权利可以要求盘问警察出示证件,若不出示证件的,可以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 滥用权利的危害;滥用职权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25
      浪费司法资源。债权人滥用财产保全权利,必然会增加法院财产保全方面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剧了当前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加大调解难度。债权人滥用财产保全权利,导致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更趋激烈,且债权人自以为掌握主动权,不同意对债务人让步,给法院调解工作加大了难度,不利于纠纷的有效化解。损害司法权威。债权人滥用财产保全权利,而法院最终的判决数额通常远远小于查封标的,致使债务人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