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终止合同的主动权
1。为了避免履行合同的风险并掌握终止合同的主动权,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可以就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哪些事实可能导致合同终止达成事先协议。例如,当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甲方发生何种行为时,乙方有权解除合同。相反,如果乙方违约,甲方也有权终止本合同。这种明确的合同约定,一方面可以对促进双方及时、全面地履行合同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合同纠纷,使当事人的责任更加明确。这种方法对于标的物金额大、履约期长的合同尤为重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合同履行的客观情况,或者当事人确实不愿意履行合同,不属于约定终止或者法定终止的适用情形的,要求终止合同的一方应及时向另一方表达终止合同的意向,且不能及时履行合同,应尽快书面通知另一方终止合同的意向,通过友好协商,取得对方的同情和理解,对本合同的终止及终止的法律后果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其初衷是不给对方造成损失或尽量减少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经另一方同意,最终达成终止合同的协议,努力通过协议终止双方的合同关系,避免忽视合同的履行或单方面撕毁协议。如果发生不可抗力、另一方严重违约以及其他合法终止合同的适用情况,要求终止合同的一方应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其终止合同的意图,通知到达另一方时,合同终止。为维护其合法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诉讼纠纷,还应注意获取和保留相关证据,如不可抗力证据、对方严重违约证据、自己合理要求的证据等。请注意,一方终止合同的权利期限不是无限期的。属于法定终止或者约定终止合同的,有权终止的一方应当及时行使权利。如果懒于行使权利,或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权利,可以随时行使,就会“错失良机,承担后果”因为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撤销权的行权期间,当事人逾期不行使的,撤销权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对解除权的行使期限没有约定的,应当特别注意对方催告的时间。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另一方在收到提醒后的合理期限内未能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也将被消灭。收到终止通知的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认为对方无权单方解除合同的,应当及时向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提出确认合同终止有效性的请求
-
解除合同的主动权要怎样掌握
145人看过
-
签好合同掌握“主动权”
135人看过
-
合同解除:掌握法定情形
121人看过
-
掌握解除合同的几种方式?
72人看过
-
如何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60人看过
-
掌握合同约定解除权的条件
92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如何掌握工程合同的监控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29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生效后,一方未履行的就会构成合同违约,未履行的一方要承担违约责任,如赔偿损失、继续履行合同等。 《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拒绝履行】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
-
劳动仲裁的时效如何掌握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
-
-
要如何掌握加班证据?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311、劳动者可收集自己加班的记录,如考勤记录,工资条上有的也会反映工作时间。 2、另一方面,如果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了考勤管理的相关证据,比方说员工有证据证明单位的规章制度有考勤的管理,并且员工能证明单位对员工工作记录实行了考勤记录管理,相关举证责任会从劳动者转移到用人单位。劳动者可提供照片或视频,证明企业存在打卡。也可以提供员工手册,其中有关于打卡考勤等相关规定,以证明企业手中掌握有这些证
-
如何掌握的构成条件?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2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主要包括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一审判决、裁定,终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同时,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不限于刑事诉讼的判决、裁定,也包括民事、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司法实践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多表现在民事、行政案件上。构成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