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行政诉讼的基本功能是解决行政争议,判决和裁定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那么调解也应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之一,且是基于当事人的同意与合意,符合诉讼经济原则。以往强调的是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放弃、变更公权力。而情况恰恰相反,行政机关在诉讼程序之外放弃、变更公权力的行为大量存在。因此,行政诉讼适用调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早有先例,法国和德国均在法律中规定可以在行政诉讼中有限度地进行调解。例如德国和法国《行政法》均明文规定可以有限度的进行调解。德国《行政法院法》第87条规定:审判长或其指定之法官,为使争诉尽可能一次言词辩论终结,于言辞辩论前有权为必要之命令。其有权试行参与人为争讼之善意解决之和解。日本、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法律虽然未明确规定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进行调解,但从有关法律条文中可以推知,法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解。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既有关于行政诉讼调解的规定,也有法律没有禁止的情况。在我国,调解在各类行政案件中大量适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经过证据交换或开庭后,被告自感有败诉危险,或主动请法院协调,或主动改变具体行政行为,请求原告撤诉。而原告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要达到诉讼目的,并非讨个判决书。这样,原、被告双方都满意,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长期以来,调解始终是我国解决诉讼纠纷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各种诉讼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诉讼的目的是解决争议,化解矛盾,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调解在各种诉讼中都是适用的,行政诉讼也不例外。行政诉讼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一项诉讼活动,与刑事自诉案件、民事诉讼一样,当然可以适用调解这一普遍解决争议的方式。
(一)调解是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需要
从《行政诉讼法》第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相对人的角度来说,提起诉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非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享有东方经验之称的调解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筑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于判决来说,通过调解,当事人更容接受,更容易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第二、调解可以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第三、调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实现个案正义。既然调解能够很好的做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又能降低诉讼成本,对充分提倡节约的今天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调解是行政诉讼审判实践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工作过于刚性,在行政诉讼中不适用调解的做法就把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不可调和矛盾的双方,从而使行政诉讼缺乏人情味。除了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多年来,在行政审判中适用调解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法官经过反复调解,动员可能败诉的行政机关对原告给予一定的赔偿或承诺,于是原告自愿撤诉。为解释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学者指出:审查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些说明教育工作。有人指出:法院不能调解,但是原、被告可以和解。还有人把法院在审查某些行政案件时,在依据现行法律难以作出公正判决,或者依法作出的公正判决生效后显然容易被曲解的情况下,建议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动员原告撤诉,从而终结诉讼所进行的一系列沟通活动称作为行政审判协调,同时还强调了其与调解的区别。审判实践中大量的行政案件通过协商、协调、和解等方式得到妥善的解决,与其让这些变相的调解方式成为规避法律的工具,不如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允许当事人调解,由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在不违反当事人自愿和法律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依法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使调解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方式。
(三)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有着传统的文化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儒家的纲常伦理深深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性行为的价值标准。中国的儒家和墨家,都把爱人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原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和谐论,要求做到爱人若爱其身,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互相谦让、不要争斗,在人际关系中崇尚和为贵。因此,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自古就有乡治调解、宗族调解、行会调解、亲邻调解的法文化传统。这种和为贵的崇尚和睦团结的文化传统使调解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来看,这一点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是调解在行政诉讼中应用的文化基础。
-
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448人看过
-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理论基础
349人看过
-
构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理论基础
274人看过
-
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122人看过
-
海事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80人看过
-
论行政诉讼制度的宪政意义
436人看过
行政诉讼调解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依法由行政机关调解的民事纠纷。... 更多>
-
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第三十八条规定: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
-
论我国行政制度属于报告调研类论文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28纳以后直接来拿,节省时间。同时。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运用恰当的事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
-
建立行政诉讼成本追偿制度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11行政诉讼成本追偿是指在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或非诉行政案件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成本损失,国家有权向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予以赔偿。它包括国家对原告、被告、第三人的行政诉讼成本的追偿。从当事人是否为行政主体为标准。行政诉讼成本追偿可分为对非行政主体的诉讼成本追偿,和对行政主体诉讼成本的追偿。在对非行政主体行政诉讼成本追偿中,诉讼成本由非行政主体承担,在对行政主体的诉讼成本追偿中,则将责任落实到有关直接责任
-
如何建立宪法行政诉讼制度四川在线咨询 2021-10-29行政诉讼是指国家通过法定诉讼机关解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纠纷,解决国家机关权责纠纷,处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的违法侵权行为的司法活动。目前,我国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由法院审理,但没有相应的诉讼机关和程序来解决行政纠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还没有行政诉讼制度。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相继展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行政诉讼制度,解决改革中的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
-
行政调解和行政诉讼调解的区别山西在线咨询 2023-04-12一、行政调解和行政诉讼调解的区别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行政赔偿部分可以调解。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调解,作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是指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包括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具有意思自治性、非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