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待方法处理。对于此种遗产,继承人应当本着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的原则,按照遗产标的物的种类、性能、经济用途以及继承人的需求等,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共有等方法处理。
对不宜分割的遗产以及处理原则具体是什么
1、对不宜分割的遗产以及处理原则是:男女平等原则;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尊重当事人医院原则;遗嘱优先于法定继承原则等。对不宜分割的遗产先由各继承人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一千一百三十条,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六条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条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于遗产分割前死亡,并没有放弃继承的,该继承人应当继承的遗产转给其继承人,但是遗嘱另有安排的除外。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条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
遗产分割:处理已故配偶的遗产
196人看过
-
民法典的遗产分割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遗产分割方法
346人看过
-
遗嘱缺失,如何避免丈夫财产分割的不合理?
71人看过
-
前夫妻共同遗产财产分割:如何避免争议?
284人看过
-
分割遗产有什么方式分割遗产的方式有哪些
266人看过
-
处理无房产证遗产房屋的分割方式
55人看过
在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分为如下四种: 1、遗嘱继承,即被继承人在生前订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遗产。 2、遗赠即被继承人生前订立遗嘱,将遗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3、遗赠抚养协议即被继承人与扶养人订立协议,由扶养人负... 更多>
-
遗产分割方法有哪些遗产分割的具体方法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3一、实物分割。遗产分割在不违反分割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物分割的方式。适用实物分割的遗产,可以是可分物也可以是不可分物。对可分物,可以作总体的实物分割。如对粮食,可划分出每个继承人应继承的数量。但对不可分物,则不能作总体的分割,只能作个体的分割,如电视机、冰箱等。对不可分物不能作实物分割的,应当采取折价补偿的办法。 二、变价分割。对不宜实物分割的遗产,可以将其变卖,换取价金,再由各继承人按照自己
-
遗产一直不分割的处理方法浙江在线咨询 2024-12-22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如果遗产一直未被分割,则其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依照其规定。但是,如果遗产受到损害已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如果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因此,任何遗产的可能继承者,若对遗产继承有异议,则必须在规定的诉讼时
-
如何处理法院遗产财产分割,法院对遗产财产的分割有宁夏在线咨询 2022-04-15遗产分配的规则: 1、先将父母的遗产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分离出来; 2、先去世的一方的遗产由他的父母(如果还在的话)、配偶和子女共同继承,然后再依照这种规则继承后去世一方的遗产; 3、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4、因为遗产涉及房屋这种不动产,通过法院判决的分配比例进行分配的时候,可以有以下处理方式: (1)、首先需要对房屋进行一个价值评估,然后由
-
离婚避免财产分割的方法辽宁在线咨询 2025-01-041、在结婚前和结婚后,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公证,以确保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属的确定。经过公证的财产,对方无从可能在离婚前转移。 2、在制定财产约定时,除了约定婚前财产外,还应该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以及离婚时的财产如何分割进行约定。夫妻双方也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私下约定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的归属。 3、在购买高档物品后,务必登记造册、复写购物票据等。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购买
-
公证遗产处理:遗产分割的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22处理理遗产分割协议的公证要点是: 1、公证申请人应具有相应的申请资格; 2、公证期限一般为15天; 3、公证应当提交住所、常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 4、其他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