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诉讼时效期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重新计算。”
一、有效欠条格式怎么写
1、欠条的书写人一定要由借款人书写,而不是由贷款人书写,这样可以防止借款人以贷款人擅自书写内容为由,拒绝承认欠条的有效性。
2、欠条尽量简洁明了,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比如:A借B一万元……这样的语言无法明确是谁向谁借钱,应当用“借给”而不是“借”,没有明确方向性。
3、不要书写欠条的原因关系,比如:因为什么原因向你借钱,这个与欠条本身无关,如果加入就可能产生附带条件的借贷民事行为,导致借款人引用该条件进行抗辩。
4、尽量附带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身份证号码,体现在欠条中,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确认欠条当事人的过程。因为,有时候某些人的日常用名与其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不同的,如果借款人是用化名或小名和你交往和书写欠条的,那么,该欠条的签名就存在重大瑕疵。
5、也是最重要的,借款人的签名一定要亲眼所见,如果借款人利用他人之手来签署名字,就会导致欠条失去证明力,因此,不要接受已经书写好的欠条或事后书写的欠条,必须要求借款人当面书写欠条。
二、欠条与借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形成的原因不同。
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欠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基于多种事实而产生,如买卖、劳务、企业承包等事实产生的欠款都可以形成欠条。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
2、诉讼时效不同。
约定了还款期的借条和欠条的时效是一样的,但是没有约定还款期的借条和欠条的时效是有区别的。对于没有约定还款期的借条,出借人可以随时向借款人请求还款,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时开始计算,借条的效力最长可达20年;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欠条是对双方以往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诉讼时效从欠条出具之日开始计算,权利人应当在欠条出具之日起三年内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
3、举证责任不同。
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否认,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
-
是欠条有法律依据还是借条有法律依据
417人看过
-
法律认可的欠条具有什么法律依据?
496人看过
-
起诉欠款依据的是什么法律
191人看过
-
法律依据:如何写欠条
196人看过
-
法律依据是什么?对立法法进行修改的依据是什么?
247人看过
-
我国取名依据的法律条文是什么?
105人看过
欠条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凭证,通常由债务人书写,载明欠款人、债权人、欠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事项,并由债务人签字确认。 在欠条中,应当注明借款用途、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以避免日后产生争议。需要注意的是,欠条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并且... 更多>
-
法律依据是什么?彩礼返还法律依据是什么?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10第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
换押的法律依据有哪些法律依据是什么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1-28换押法律依据的规定有对于在押的犯罪人员如果要进行换押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办理换押的手续;对于依法要延长或者是重新计算在押时间的,那么一般就不需要办理换押的证件,但需要重新办理提讯证和提解证。
-
法院移送管辖的法条依据是什么,有没有法律依据青海在线咨询 2023-10-12法院移送管辖的法条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36条。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了案件,但是在受理之后发现对本案是没有管辖权的,另外,接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具有管辖权,并且接受移送的法院不能再随意进行移送了。移送管辖基本上是下级移送到上级的。
-
反间谍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依据是什么?宁夏在线咨询 2023-10-05《反间谍法》的立法根据和法律依据是宪法。我国《反间谍法》规定,为了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动员、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
-
缓刑条件是什么法律依据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20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