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的刑事责任法规解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3 18:23:14 377 人看过

对于胁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对胁迫参与犯罪的,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我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尽管参加了共同的犯罪活动,但却被某种外力所迫;

或因被蒙蔽而参与犯罪,且在共同犯罪中起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共同犯罪分子中,犯的刑事责任最小。

胁从犯中的胁迫因素是什么

胁从犯中的胁迫因素

对于被迫人来说,其被胁迫情节的认定至关重要。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被胁迫情节虽然对罪质的认定影响不大(因为共同犯罪中罪质的认定主要取决于行为人客观方面作用的大小,来区分主犯和从犯),但对量刑的影响非常巨大,这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有一点需要明确,被胁迫的程度与其主观上的被动性是成正比的,与其意志自由的程度是成反比的。被胁迫程度轻,说明被迫人参加犯罪的自觉自愿程度大一些;反之,被胁迫程度重,说明被迫人参加犯罪的自觉自愿程度小一些。那么被胁迫的程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客观的胁迫手段来体现被胁迫的程度,从而反映出被迫人主观上的心理感受。

(一)以对人身实施暴力相威胁

1、生命胁迫

指以杀害相威胁,这里的杀害对象既可以是被胁迫者本人,也可以是被胁迫者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如果不参加犯罪,就会当场被杀死。有时,胁迫者甚至先杀死一个人,以此来胁迫其他人参与犯罪。这种胁迫程度比较严重,如果被胁迫者违心地屈从于胁迫者的淫威而实施了犯罪,可宽恕性大,一般可以免除处罚。在我国刑法中,因被杀害的胁迫而参与犯罪是不能阻却刑事责任的,因为行为人的意志虽然受到了抑制,但并没有完全丧失。被胁迫的人之所以违心屈从胁迫者参加了犯罪,也正是经过了利弊权衡以后做出的决定。这一决定本身就表明被迫人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意志自由的,对其认定为犯罪是应该的。但在通常的情况下对这种生命胁迫予以免除处罚是合适的。

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被迫犯和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可抗力。对于后者,我们不认为是犯罪。如果行为人身体上完全受强制,丧失了意志自由,尽管由此造成了客观损害,但因主观上没有罪过,行为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这是阻却了刑事责任的一种情形,即此时行为不认定为犯罪。这与生命胁迫的被迫犯还是有区别的。生命胁迫的被迫犯本身已经认定为犯罪,但基于被胁迫情节的出现,才给予免除处罚。

还有一种被迫犯的刑事责任阻却情况,即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如果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不得不屈从于胁迫者,实施了一定的损害行为,则不认定为被迫犯,而按紧急避险的理论处理。例如,民航客机在飞行中,劫持飞机的罪犯用抢逼迫驾驶员和乘务员把飞机开到指定的地方。此时,驾驶员为了保护全体乘客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把飞机开到罪犯指定的地点,不能认为是犯罪。

以上情况在国外的立法例中已有涉及,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40条明文划分了“身体受到强制”和“心理受到强制”两种情况,对于前者,如果行为人因受到强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造成法益损害的,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对于后者,即因心理受到强制对法益造成损害的,刑法规定按照第39条紧急避险的情况来处理,如果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则不构成犯罪;如果避险过当,则“只有在故意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应就避险过当承担刑事责任。”

2、健康胁迫

指以伤害相威胁,包括以重伤与轻伤相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以确定对其处罚。

(二)以对财产造成损失相威胁

这种情况下,被迫人的意志受到抑制不大,其自由选择度较高,因此他的主观恶性相对大一些,一般不宜免除处罚,应当减轻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财产的胁迫手段还没有达到足以使人去犯罪的程度,就不能认定为具有“被胁迫情节”。

(三)以其他手段相威胁

指揭发隐私、劣迹,损毁名誉、人格,以及利用从属关系和求助关系进行胁迫等。原则上对这些情况不认定为“被胁迫情节”,因为这一类胁迫手段强度相对较弱,实践性也并不急迫,被迫人完全有条件采取抵制的做法。而被迫人没有这样做,或者是由于存在私念,或者是本人的性格比较软弱,这些都不能作为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理由。因此,要看“被胁迫情节”是否能够成立,不能仅看表面上是否存在被胁迫的事实,还要综合考虑某一种胁迫手段是否达到足以使人去犯罪的程度,若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则不能认定存在“被胁迫情节”,而应当按照主犯、从犯的标准量刑。若行为人是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受到精神强制去实施犯罪行为(如,为了隐瞒包二奶的事实),当然也不能认定存在“被胁迫情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3日 22:3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胁从犯相关文章
  •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刑事责任是一样的吗?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刑事责任是不一样的;1、主犯及其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不论其是否参与、策划甚至知悉);二、对其他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主犯的认定:引起犯意起决定作用,犯罪结果出现起决定作用2、从犯及其刑事责任:从犯:从犯的作用或者是起辅助作用的.或者是起次作用的,前者即帮助犯,后者即次要的实行犯.可见实行犯也并非一律是主犯,也有属于从犯的可能的(主要看作用是否为次要的)从犯的处罚原则: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3、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一是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二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地、而尚有选择的自由,否则,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三是胁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4、教唆犯煽动是针对不特定人,教唆是针
    2023-06-27
    125人看过
  • 胁从犯的刑罚: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演变过程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活动,但是受某种外来的力而被迫参加的,或者是因受蒙蔽而参与了犯罪,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因此,在共同犯罪人中,胁从犯所担负的刑事责任最小。中国刑法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什么是胁从犯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这里的被胁迫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精神上受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仍应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地、而尚有选择的自由,否则,如果行为人的身体完全受到外在的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选择行动的自由,可以认为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对被胁迫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即开始被胁迫、不情愿地参与犯
    2023-07-18
    462人看过
  • 胁从犯一般会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活动,但是受某种外来的力而被迫参加的,或者是因受蒙蔽而参与了犯罪,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所以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如何认定?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参加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也就是说其本身没有犯罪的故意,其参加犯罪是在他人的精神强制比如威胁、揭发隐私等情形下不自愿的作出的。以下几种情景下不宜认定为胁从犯:1、行为人身体受外力强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的行为,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可能具有罪过,不构成犯罪,也就无胁从犯之说;2、对于先是被迫参加,而后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不宜定胁从犯;3、被诱骗参加共同犯罪的人,不宜定胁从犯。在我国被迫犯罪一般是认定为胁从犯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是要进行严格的法律认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胁从犯也是可能
    2023-07-25
    364人看过
  • 犯和胁从犯的法律定义与分析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根据我国法律,根据是否直接参与犯罪,从犯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罪犯,即帮助犯。胁从犯是我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之一,是指被胁迫参与犯罪的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活动,但被迫参与某种外力,或因欺骗而参与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从犯和胁从犯的区别从犯和胁从犯的区别主要在于性质不同,其处罚原则不一样。具体而言,胁从犯,是指中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的一种,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而从犯则是指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分子,二者对于犯罪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对于两类主体的处罚,一般是从犯的处罚会高于胁从犯,因为胁从犯不存在犯罪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3-07-07
    387人看过
  •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内涵解析
    刑事责任和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属于刑事法律范畴,而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措施。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规定的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是以剥夺犯罪人一定的法益为内容。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而出现。但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它表现在:刑事责任的存在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事责任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罚而实现。刑事责任和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属于刑事法律范畴,而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措施。第二,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规定的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是以剥夺犯罪人一定的法益为内容。第三,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而出现。但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它表现在:刑事责任的存在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事责任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刑事责任主要通
    2023-09-09
    388人看过
  • 刑事责任规定下的医疗事故法律解析
    对于医疗事故刑事责任的规定,主要在《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中做出。《刑法》规定医疗事故罪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也就是说要看犯罪的情节,最高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低是拘役。需要注意的是犯罪主体必须是医护人员,而且医护人员要因为严重的过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比如造成就诊的病人严重损伤或死亡的,才可以负刑事责任。医生医疗事故负刑事责任的情况是什么在医疗事故发生后,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时,一般是由医疗人员与医疗机构承担,作为责任主体。医疗人员作为刑事责任主体,其行为特点是,主观上有重大过失,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漠不关心;严重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构成医疗事故罪的行为要具有两个条件:1、有严重不负责任的情形。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医务人
    2023-06-30
    404人看过
  • 胁从犯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都有什么呢
    胁从犯应当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共同犯罪的一种,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其行为已构成犯罪,就应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但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在量刑方面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4-04-20
    460人看过
  • 由胁从犯的本人承担责任。
    《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受到威胁参加犯罪的,应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刑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勒索从犯主观上不完全自愿参与犯罪,主观罪过性小,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起到较小的作用,行为的危害程度较轻。处罚从犯时,必须以其犯罪情节为基础。这里的犯罪情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恐吓程度,另一个是共同犯罪的作用。《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恐吓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说明恐吓从犯的刑事责任比从犯轻。胁从犯的认定标准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参加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也就是说其本身没有犯罪的故意,其参加犯罪是在他人的精神强制比如威胁、揭发隐私等情形下不自愿的作出的。以下几种情景下不宜认定为胁从犯:行为人身体受外力强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的行为,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可能具有罪过,不构成犯罪,也就无胁从犯之说;对于先是被迫参加,而后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不宜定胁从犯;被诱骗
    2023-08-06
    114人看过
  • 胁从犯在刑事责任方面应该承担什么?
    胁从犯应当根据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共同犯罪的一种,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其行为已构成犯罪,就应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但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在量刑方面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什么叫胁从犯一、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具体来说,胁从犯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2、在主观上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不实施犯罪的情况下,虽不愿意但仍实施了犯罪行为。3、行为人是因为受他人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二、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的具体适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我国刑法对胁从犯采取必减主义。即对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对胁从犯予以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应按照其犯罪情节具体确定。《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2023-07-06
    400人看过
  • 赌场胁从犯的法律责任如何确定
    一、赌场胁从犯的法律责任如何确定赌场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或者强制而被迫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行为人构成赌博罪的条件行为人构成赌博罪的条件:1.客体要件赌博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赌博不仅危害社会秩序,而且往往是诱发其他犯罪的温床。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说行为人一定要赢得钱财,只要是为了获取钱财,即使实际上未能赢得钱财甚至输了钱,也不影响行为人具备赌博罪的主观要件。三、赌博罪开庭后多久判下来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后多少时间内的
    2023-11-06
    109人看过
  •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种类及相应责任
    一、主犯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概念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可以看出我国刑法中的主犯有以下三种: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组织犯,是首要分子的一种。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是首要分子的一种。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是聚众犯罪的聚首,是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3、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指主要的实行犯。(二)主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6条第3款和第4款对主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三)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首要分子分为两类:一是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但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
    2023-06-02
    274人看过
  • 胁从犯在刑法中的地位和刑责是怎样规定的?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我国刑法的独特体例。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主观上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二是在客观上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从犯和胁从犯的区别从犯和胁从犯的区别主要在于性质不同,其处罚原则不一样。具体而言,胁从犯,是指中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的一种,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而从犯则是指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分子,二者对于犯罪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对于两类主体的处罚,一般是从犯的处罚会高于胁从犯,因为胁从犯不存在犯罪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3-07-03
    436人看过
  • 2023什么是主,从犯,刑法对主犯和从犯刑事责任如何规定的
    什么是主,从犯(一)主犯概念《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把这两个法条的内容结合起来,并联系《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我国《刑法》中的主犯有以下三种: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组织犯,是首要分子的一种。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是首要分子的一种。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是聚众犯罪的聚首,是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3、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指主要的实行犯。(二)主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6条第3款和第4款对主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
    2023-01-30
    239人看过
  • 胁从犯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总则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主要采取了以作用为主、以分工为辅的分类原则,即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在犯罪构成理论上进一步按分工分类法,把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希望以此对共同犯罪人在定罪上进行比较鉴别。一般而言,组织犯和教唆犯多为主犯,实行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话,亦为主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实行犯和帮助犯属于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帮助犯为胁从犯。参照大陆法系的正犯理论,实行犯又称正犯,它指的是直接实现刑法分则各条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人,相对正犯而言,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基本上具有附属的性质,他们所构成的具体犯罪和罪名,取决于所实施的特定犯罪。但是,组织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所实施的可罚性行为不仅是对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的修正,而且要依据他们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被胁迫参加
    2023-03-20
    24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胁从犯
    词条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这里的被胁迫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精神上受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仍应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更多>

    #胁从犯
    相关咨询
    • 主犯的刑事责任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5-10
      主犯的刑事责任: 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的刑事责任: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2022年主犯的刑事责任,从犯的刑事责任,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4
      主犯的刑事责任: 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的刑事责任: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胁从犯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胁从犯的刑事责任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2-16
      胁从犯,是指中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的一种。 胁从犯怎么承担刑事责任要根据其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确定,一般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胁从犯如何主动追究刑事责任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28
      胁从犯,是指被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所谓“被迫参加犯罪”,是指因受到威胁强迫而参加犯罪。被胁迫者参加犯罪虽然不是出于自愿,但是其行为仍受意识控制的,所以仍对其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胁从犯,根据《》第28条规定,应当考虑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完全被强制而犯罪的人不是胁从犯,其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不构成犯罪。
    • 胁从犯对什么行为负刑事责任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25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这里所说的“被胁迫参加犯罪”是指行为人受威胁被迫参与犯罪。胁从犯本不愿意参加犯罪,只是因为迫于他人的暴力或者精神威逼才作犯罪的选择,参加了共同犯罪的实施。当然,被胁迫参加犯罪虽非出于自愿,有违背意志、不得已的一面,但最后参加犯罪仍是由其意志决定的,其人身并未受到强制,主观上毕竟还是经过了他的自由选择,其行为也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是畏于自身遭到危险。这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