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徒刑具体的时间:有期徒刑最低六个月,最高不超过十五年;数罪并罚执行的有期徒刑,最高可超过十五年,但不得超过二十年。有期徒刑,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监禁于一定场所的刑罚。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是判多久
一、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是判多久
1、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是判多久具体看案情情况:
(1)有期徒刑最短六个月,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应该就是六个月到三年之间的一个数了;
(2)由法院作出判决。判决生下后,余刑六个月以下的在看守所执行完毕。余刑六个月以上的,一般由事发当地监狱服刑;
(3)由法院作出判决。判决生下后,余刑六个月以下的在看守所执行完毕。余刑六个月以上的,一般由事发当地监狱服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五条
【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二、减刑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1、减刑,是针对正在执行刑罚的犯罪分子而言;
2、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说,减刑的对象只有被判处刑种的限制,而没有犯罪性质和被判刑期的长短的限制;
3、在刑罚执行期间,正在执行刑罚的犯罪分子,符合法定的减刑情节,如果没有被判处刑罚或者刑罚已执行完毕,减刑就不存在的意义;只有符合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的犯罪分子,才能适用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六十九条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
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有哪几种,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多长
181人看过
-
无期徒刑是多久,无期徒刑有多长
335人看过
-
关于有期徒刑判刑的相关问题:有期徒刑的最长期限是多少?
175人看过
-
有期徒刑的适用对象有期徒刑的期限
380人看过
-
有期徒刑一般的刑期幅度有哪些
361人看过
-
中国有无期徒刑吗?无期徒刑的时间是多长?
325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缓刑一般是多长时间?有期徒刑的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26法律上有期徒刑缓刑最低不少于1年。《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缓刑是指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有条件地暂缓执行所判处的刑罚、并在一定期限内予以考验。
-
有期徒刑多久能转成无期徒刑,无期徒刑转成有期徒刑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241、如果有悔改或立功,可减为22年有期徒刑;2、确有悔改和立功的,可以减为21年以上22年以下有期徒刑;3、有重大立功的,可以减为20年以上21年以下有期徒刑;确有悔改表现并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减为19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
数罪并罚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年限广西在线咨询 2023-12-02数罪并罚有期徒刑计算年限: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法律依据】
-
有期徒刑的刑期是多久, 法律对于有期徒刑的期限是怎么规定的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09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第四十六条【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的执行】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刑期的计
-
无期徒刑假释期限有多长澳门在线咨询 2023-03-14无期徒刑假释期限是10年,从假释之日起计算。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相关延伸】 问:对已经生效的判决不服怎么办? 答: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