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的如何处理,《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一般情形,即将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
根据刑法基本理论以及《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是情节特别恶劣的首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交通肇事后因逃逸的应在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情节加重犯)。对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应在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处罚(结果加重犯)。
但鉴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中行为人逃逸行为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还是应当结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以及不作为犯罪理论来准确把握,应当注意区分侵犯课题及发生的场合,即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况:
一是,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出现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一走了之,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即可称为消极地逃逸,因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之一——现行行为原则上并不包括犯罪行为,此时直接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作为本罪的量刑情节。
二是,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逃逸之际又采取了积极的手段或措施,正是由于这些积极的手段、措施而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则该积极逃逸行为本身又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等新的罪名,如:
1、将被害人带至荒郊野外、人迹罕见处抛弃。
2、将被害人推到路坑里或者是排水渠道的。
3、出现事故后,再倒车轧一下,导致被害人死亡后逃逸的。
4、为了逃跑而不顾周围群众的拦截,又造成撞死撞伤的。
前三种积极逃逸情形本身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仅不积极救助处于危险状态的被害人,而且采取的措施排除、阻碍了其他人的发现与救助,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属于作为的行为方式);第四种积极逃逸本身有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交通事故怎么认定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吗
355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交警不积极追捕怎么办
462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什么?
114人看过
-
该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
363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和故意伤害杀人有什么区别
252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终身禁驾吗,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
286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肇事逃逸能不能构成故意谋杀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21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以上刑法内容,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是肇事逃逸后,在别的地方故意杀人,属于2罪并罚,具体刑罚情况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犯罪情形进行判定。
-
交通事故中造成他人受伤,积极赔偿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山东在线咨询 2024-12-24根据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损失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若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刑罚将面临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而若因逃逸导致死亡,则刑罚将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上述分析,该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它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
交通肇事逃逸罪和故意杀人罪处理意见是哪些呢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8交通事故达成调解书后,事故双方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公安交管部门调解赔偿,不是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必经程序,也不是诉讼的前置程序。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靠双方自觉履行,其中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各方当事人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怎样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3-10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本罪的认定标准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4.本罪在主观
-
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有什么区别香港在线咨询 2023-11-28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的区别是犯罪构成、处罚后果及法律依据上。发生交通肇事,即使当事人有逃逸行为,导致受害人死亡的,也不能认定故意杀人。其逃逸行为是消极的不救助,并不是主观动机和目的就是致人于死地。从主观上看,故意杀人更加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