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就应当立案。深圳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以6000元为起点。
一、诈骗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而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侵犯的客体不同。诈骗罪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合同诈骗罪除了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经济秩序。
2、客观方面不同。诈骗罪是采用欺骗行为非法取得财产的行为,而合同诈骗罪的成立要求必须通过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二、法律怎样认定诈骗?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我被骗了1000块钱能报警吗
被骗了1000块钱,报警不能立案,因为需要被骗3000元以上才达到立案标准,公安机关才可以依法立案。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敲诈勒索100万以上立案标准
298人看过
-
立案标准:未成功的敲诈勒索案件
329人看过
-
深圳诈骗案件立案标准与其他城市有何不同?
236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及案例分析
153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敲诈勒索罪如何处罚?
433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2万立案标准达到吗
85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深圳、深圳、肇庆、肇庆、肇庆三地区敲诈勒索案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28敲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不一定,因敲诈勒索罪的金额在不同的地方标准不同,在广东省标准为“ (一)一类地区是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等七个市。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起点掌握为二千五百元;数额巨大的起点掌握为二万五千元。 (二)二类地区是惠州、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潮州、揭阳、汕尾等八个市。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起点掌握二千元;数额巨大的起点掌握为二万元。 (三)三类地区是河源、云浮、阳江、清
-
深圳市敲诈勒索的立案标准,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3-10-09深圳市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
2023深圳诈骗罪立案标准如何规定西藏在线咨询 2023-07-031、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
-
敲诈勒索金额是多少,诈骗罪立案标准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07(根据2000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数额较大为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勒索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构成犯罪。 《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深圳市金融诈骗案例的立案标准是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3-01-07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 (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