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能进电梯没有相关规定。
但是电动车电梯内引发公共安全隐患,则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居民住宅区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许可建设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考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消防安全;设置有充电设施的,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不得将居民住宅楼的楼梯间、楼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设置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
管理、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划用途使用非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
电动车上电梯违不违法
一、电动车上电梯违不违法
1、电动车进电梯是违法的。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是禁止的。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2、法律依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
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鼓励在高层住宅小区内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存放和充电的场所。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
二、电动车带小孩违法吗
电动车带一个小孩不违法,带多个小孩就违法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据事实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对于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
《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非机动车驾驶人应当将非机动车停放在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内;没有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和市容环境秩序。
禁止在下列区域停放非机动车:
(一)人行道的禁止停放区域、消防通道、盲道;
(二)未明确为停车区域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三)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叉口、铁路道口、人流密集场所出入口等公共场所划定的禁止停放区域。
《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下列规范设置:
(一)地面铺装、设置固定或者活动式围栏;
(二)设置存车标识牌,划定存车标线;
(三)有条件的,设置停放架、遮雨棚房。
实行收费的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当设置存车收费价格公示牌、经营管理单位的标志及其监督电话,并安排专人负责服务和管理。
《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经营者、管理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并落实各项管理和服务规范;
(二)保障停车场内的停车秩序和停车安全;
(三)按照公示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出具收费凭证。
-
电动车能否进入电梯是否合法?
244人看过
-
电瓶车是否能进入电梯?
286人看过
-
能否在福清市使用电动车牌证?
443人看过
-
电梯刷卡使用是否违法
186人看过
-
电梯的使用方法
115人看过
-
电动车进电梯罚款多少
190人看过
机动车是指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车辆,通常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各种车辆。机动车具有速度快、操作灵活、舒适性高等优点,但同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并取得相应的行驶证和... 更多>
-
停车位因建电梯被占用业主能否要求拆除电梯广东在线咨询 2023-08-02公司占用业主车位建造的电梯如果是未经过业主许可私自建造的应当拆除,因为这种情况业主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但如果拆除电梯所造成的损失会大于业主原本受到损失的利益的,则应当将电梯拆除,因为这属于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行使权力,属于成滥用民事权利。
-
开发商没给电梯款能否停止利用电梯?江西在线咨询 2022-01-05这取决于合同。许多合同是电梯公司无权停止电梯的。拖欠工程款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之一。如果拖欠其他工程款项不被起诉,将对生活产生影响。如果拖欠工程款项属于个人行为或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被执行人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相关消费的规定》采取限制消费的措施。
-
电梯使用管理规范使用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1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的《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属于国家标准,其效力虽然低于法律和法规,但各单位应该遵守。若使用单位违反规定,应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应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各地质量监督管理部
-
-
电动车车厢进电梯怎么办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11关于电动车撞我车电动车跑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法律上是这样处理的。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发生交通事故,要由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2·根据当时的双方责任大小,划分双方分担责任比例。3·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