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法》产假薪资规定是怎样的?
《劳动法》中并没有关于产假薪资的规定。关于产假薪资,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产假工资和生育津贴是不一样的。
生育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为员工承担生育津贴的主体是社保机构。
产假工资:员工休产假期间,企业为其发放的工资。为员工支付工资的主体是用人单位。
给付方式分两种情况:
1、生育津贴≥产假工资,企业不用再为员工重复支付工资了。
2、生育津贴<产假工资,采用就高原则,用人单位需要补差额发给个人。
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二、产假工资怎么支付?
(1)产假工资领取前提
如果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已经享受了生育津贴、医疗补贴等待遇,若生育津贴高于员工平均工资,则企业不用再向其支付产假工资;若低于平均工资,则公司需要补足差额。
而对于超过生育津贴支付期限、未达到生育津贴领取标准、或者企业未给员工缴纳生育保险的,员工是可以要求企业支付产假工资的。
(2)重要提示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三、女职工产假保险谁交纳?
1、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
2、产假期间劳动者未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因此用人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继续为职员缴存社会保险,且职工本人也应当继续缴存社会保险。
3、产假期间社保费用由用人单位代收上交至社保机构。
4、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所在单位和个人仍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按照上月社会保险缴纳基数继续缴纳,个人缴纳部分可自己交给单位,由单位统一缴纳。当然也可以与单位协商,由单位代扣代缴,或垫缴后归还。
-
我国劳动法对产假薪资作了怎样的规定?
402人看过
-
浙江劳动法新规定关于病假薪资怎么样
245人看过
-
病假薪资劳动法规定是什么
281人看过
-
《劳动法》有关带薪年假制度是怎样规定的?
237人看过
-
十三薪是劳动法规定的吗2024
180人看过
-
产假标准劳动法规定产假最新规定
186人看过
-
病假薪资劳动法规定是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20病假工资计算有规定: 病假按出勤算,但是工资不按全额,根据下面规定,结合你的工龄计算以下单位扣的工资是否合格 《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病假应该给工资的 病假工资支付标准:根据员工在本企业的工龄按下述比例支付 工龄不满2年者,为本人工资60%; 已满2年不满4年者,为本人工资70%; 已满4年不满6年者,为本人工资80%; 已满6年不满8年者,为本人工资90%; 已满8年及8年以上者,为本人工资1
-
-
新的劳动法对于带薪事假是怎么规定呢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01没有带薪事假,只有带薪年休假。有关规定附上供参考:《职工带薪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事假不能说“带薪”,一般我们说“带薪”是专指休假的时候,领取全额工资。一般公司都会规定事假只给付60%~70%左右的工资(这个决定权在公司)。具体不知道你想了解什么,所以只有这么说给你听了。
-
2024最新劳动法对请假有什么规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4-08-23新劳动法请假制度 一、病假: 1.病假证明必须由公司指定的正规医院开据; 2.员工拿回公司的病假凭证必须包括:1)二级以上指定医院医生的病情诊断书;2)二级以上指定医院医生的病假建议书。 3.如果公司发现病假证明不合格将视为事假扣除该员工当天相应的工资及全勤奖;如有造假行为且情节严重者公司将予以开除; 4.员工病假每月审核期间为本月18日至下月17日:1)每月请病假不能超过1天2)每月累计病假>1
-
2024年,新劳动法辞退赔偿双倍是怎样规定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4-08-22《劳动合同法》第48、87条,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按照每做满一年支付2个月的工资作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