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医疗事故
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处理好医疗事故:
1.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2.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经医疗单位和病员及其家属通过自行协商,对医疗事故的确认(即定性)和处理不能达成协议时,应由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之后,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3.诉讼解决。所谓诉讼解决,是指通过人民法院的审理来解决医疗事故纠纷。诉讼解决可分为民事诉讼解决、刑事诉讼解决和行政诉讼解决三种途径。
二、医疗事故的等级
医疗事故的等级有4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三、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
如何在医疗事故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
281人看过
-
医疗事故发生后需要采取哪些必要的处理措施
316人看过
-
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242人看过
-
医院医疗事故的后续处理措施
428人看过
-
解决医疗事故纠纷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73人看过
-
未采取措施致病人死亡被判医疗事故罪
423人看过
-
护士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江西在线咨询 2024-12-21关于医疗事故医生的处罚,发生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除了医疗机构要承担医疗事故赔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 2、对发生医疗事故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
-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才是最好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07《医疗事故怎么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十五条规定:“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医疗机构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措施包括:为确认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程度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为减轻损害后果而采取必要的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为避免医疗事故争议而采取的其他措施。这些措施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力争把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
防止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湖南在线咨询 2024-12-25在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应当秉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医疗事故,除了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等措施外,还应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医疗事故预案。医疗事故预案是一系列应急反应程序,旨在明确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该预案在医疗事故发生前制
-
医务人员医疗事故处理措施辽宁在线咨询 2022-12-16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除了医疗机构要承担医疗事故赔偿责任外,还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 2、对发生医疗事故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
-
处理医疗事故时,若缺乏证据,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台湾在线咨询 2024-12-03在医疗事故纠纷领域,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是过失责任原则。这意味着,在涉及此类事件时,受害方必须能够明确证实医疗机构确实存在侵权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实际损害和可预见的损害风险。此外,还需要证实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联性。 如果受害者在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中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失系由医疗机构的不当行为所致,那么他们应该尽全力寻找相关证据以支持其诉讼主张或寻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