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视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视权的义务主体是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视权是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没有法定理由,任何人不能予以剥夺。
二、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
探望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探望性探视,即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者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
二是逗留性探视,即一种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权人领走并按时送回未成年子女。
三、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宝宝一岁离婚后会判哪一方
孩子一周岁一般会判给女方。司法解释规定: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但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亲生活:一是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二是母亲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没有不利影响的;三是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如母亲的经济能力及生活环境对抚养子女明显不利的,或母亲的品行不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或因违法犯罪被判服刑不可能抚养子女的等等。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离异后男方不让孩子与自己联系,该如何处理?
468人看过
-
被剥夺抚养权后如何与孩子保持联系?
155人看过
-
离异后如何与孩子取得联系:方法与建议
53人看过
-
分手后,我应该如何与孩子维持关系?
318人看过
-
离婚后如何与前伴侣保持联系
455人看过
-
孩子离婚后如何保持亲子关系
373人看过
协议离婚,又被称作登记离婚或者合意离婚,是日常生活中较常适用的一种离婚方式。协议离婚主要是指,夫妻双方在达成合意的条件下,共同亲自前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解除原有的婚姻关系。... 更多>
-
离婚后,男方家庭是否允许孩子与其联系?青海在线咨询 2024-11-07在婚姻关系解除阶段,如果丈夫拒绝妻子对子女的探访,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进行处理和改善: 1. 寻找根源所在。首先要充分理解为何对方会拒绝女方的探视请求,然后尝试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去化解矛盾,将原本的反对态度转变为积极地配合行为。 2. 向法院提出申请并强制执行。如果对方仍然坚持拒绝协助履行探视权,那么女方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法院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以迫使对方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
-
恋爱关系终止后,男方确保不再与异性保持联系的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24确认函作为合同的一种形式,无疑具有法律效力。一份生效的确认函需满足以下三项具体要求:首先,确认函内容应真实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承诺书中的条款应宣示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愿,不得受到外力压迫、恐吓或诱惑、欺诈等因素的影响。其次,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内容需严格遵循法律规范,不得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确认函无效。最后,确认函不应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承诺人仅能对自己拥有处置权的标的
-
能否与同案的人保持联系以取保候审?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5根据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私自会见或通信特定人士,包括同案犯。在此期间,他们需严格遵守以下准则:未经执行机关许可,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接到传唤时应立即出庭;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证人作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
-
离婚后,孩子能不联系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30要求变更孩子抚养权,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但抚养权不能随意变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之规定,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必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才能获得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
-
孩子受到虐待与伤害后家长应该怎样支持孩子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81、疗愈的原则:父母可借此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重新获得安全感和力量。心之助来帮广大父母提供一些基本概念: 1.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儿童在处理别人所说的话时可能会有困难,因为创伤引起了暂时的认知障碍。如果儿童不能‘理解,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2.让儿童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身体反应都是很正常的,这些感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缓。鼓励儿童谈论一下这些想法或感受,鼓励他们提问。要有耐心。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