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婚生子女方要分手抚养权归谁
1.未婚生子女方要分手抚养权由双方协商决定。六周岁以下的,一般归女方抚养。两周岁以上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一方获得抚养权,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确定可以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对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一)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二)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三)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四)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二.未婚生子女一方放弃抚养权是否有效
1.未婚生子女一方放弃抚养权有效。对于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归属,父母双方可以协商决定,一方可以自愿放弃抚养权。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抚养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
2.父母双方可以协议由一方直接抚养子女并由直接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养费。但是,直接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未婚子女归谁?子女抚养权如何分割?
108人看过
-
抚养权归属问题:离婚后,女方获得非婚生子女,原子女要求抚养权归谁?
353人看过
-
非婚生子女合法吗未婚生育抚养权归谁
396人看过
-
未婚生子抚养费如何给未婚生子抚养权归谁
83人看过
-
女方未婚男方生子的抚养权谁负
72人看过
-
孩子的抚养权归女方复婚后归谁?
292人看过
婚生子女,一般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的子女;而在婚姻关系以外所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 在我国,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 更多>
-
男女未婚生子分手孩子归谁抚养,非法同居子女抚养权归谁?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29对于男女双方非法同居期间所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的问题,最好由双方协商解决。在无法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到法院起诉,同时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如下规定确定: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
-
未婚生子女抚养权归谁, 未婚生子女抚养权归谁, 需要承担哪一些责任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22根据相关规定,未婚生子女抚养法如下:1、非婚生子女由生母实际抚养,即与生母共同生活,那么,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负担多少、负担的方式,应根据子女的生父和生母的经济状况,先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成,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拒绝履行抚养义务的,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可诉请法院以判决的形式强制非婚生子女的生父依法履行抚养义务。 2、非婚生子女的生母与
-
未婚生子, 抚养权归女方, 孩子判给谁广东在线咨询 2021-11-24一般来说,未婚子女的监护权归属主要是双方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哪一方抚养,方取得监护权;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需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监护权。从司法实践来看,孩子的年龄和目前与哪一方共同生活对监护权的归属影响很大。具体来说: (1) 两岁以下儿童的监护权,除非母亲有不适合抚养儿童的情况,一般来说,儿童的监护权会判给母亲;(2) 从两岁到八岁的孩子的监护权,法院主要参考平时谁照顾孩子比较多,目
-
未婚生育,女方在未婚哺乳期,孩子抚养权归谁四川在线咨询 2021-06-22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在离婚之诉中,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
-
未婚生子分手孩子归女方男方给多少抚养费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25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