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的性质需要从地区、历史背景去考虑,而我国大陆法系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是狭义的自认。所以从实质上来分析,很难断定哪一种法系会更合理。在本文中主要强调的是狭义上的自认,所以在对自认性质上也仅限在诉讼上的自认。
(一)意思表示说
该学说主要是在进行民事诉讼时,一方当事人为了让供述产生法律上的效果,为另一方指正不利于自身事实进行自认。当当事人做出自认的同时,法律上也会赋予当时自认效果,且暂不考虑自认的事实是否为真实内容。这样一来,自认就被认为是当事人为即将发生的法律效果而做出意思的具体行为,至于行为的真实性则不需要了解,只需根据自认当事人自己意思进行诉讼处理即可。由此可知,自认是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所做的意思表示,对当事人与法院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事实的真实性则被忽略,就算当事人的自认与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不符,法律也必须承认其实际效力。
(二)观念通知说
观念通知说主要是认为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所主张的对自己不利事实前提下,表示承认或者不产生反对争执时,同时就产生了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相关法律效力。这是因为若该项案件事实是虚假的,当事人自认一方不会表示承认或拒绝反对争执。所以法律才会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赋予对方当事人不用再举证的权利,从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免证效果也算是诉讼的副作用,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不是说它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项证据。
(三)特殊证据说
自认在部分中国学者看来是属于当事人陈述的内容之一,而在当事人的陈述在民事诉讼中属于单独的证据种类,因此,自认不仅作为陈述一部分也是案件证据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自认在法院上不具有约束力,法官在进行审判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认实施进行审查的前提下判断自认事实是否属实,如果为真实的,则是可以接受的自认,而自认事实为虚假内容是,则不可以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同时也不会成为裁判的依据。
(四)证据规则说
坚持证据规则说的学者认为,无论在哪一个地区法系里面,诉讼的当事人自认都应具有证据规则的性质,换言之,其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作用和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限制争执及责任举证。简单来说,就是自认从形式上分析主要表现为当事人的自我陈述,也当是案件的证据之一,但由于自认不需要在法庭上出示要求法官必须进行案件的自由心证和裁判,只是直接具有约束法官的裁判效力。所以说,一旦当事人自认符合一定法定条件,除了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还能有效排除法官的自由心证。
-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性质和分类是怎样的?
222人看过
-
农民自建房的性质问题
391人看过
-
民间借贷的性质 - 民事还是商事?
132人看过
-
如何认定拆迁中的自建房性质?
246人看过
-
民事制裁的性质和作用
473人看过
-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
234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刑事案件的自诉的性质海南在线咨询 2023-01-24自诉案件,公诉案件的对称。即自诉人提起诉讼的案件。中国的自诉案件是告诉才处理的以及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如一般伤害案,公然侮辱、诽谤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重婚案,破坏军婚案,虐待案,遗弃案等。 总结来说,自诉案件包括: 1、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2、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侦查机关不予追究的案件。 3、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包括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
事故性质与认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28主要借鉴于刑法,关于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相关司法解释。 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1、自然事故是指自然原因而引起的事故,这种自然原因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非人力所能控制,因而行为人对于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客观上没有因果关系,主观上没有罪过,不应对其承担刑事责任。 2、技术事故是指因技术设备条件不良而发生的事故。技术事故由于是技术设备条件造成的,因而具有不可避
-
如何确认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性质宁夏在线咨询 2021-12-31民事、行政违法判决罪的构成要素有: 1、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 主观上是直接故意; 3、对象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上表现为违反事实和法律,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作案严重。
-
刑事自诉案件什么性质的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30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具体包括以下: 1、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诽谤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刑法第257条第1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刑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虐待案。 4、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案。
-
肇事逃逸的性质,如何认定辽宁在线咨询 2021-07-30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