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遭遇欠薪,企业员工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化解。但现在的问题是,《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工资的单位仅规定了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而这对企业而言,根本无关痛痒。不少企业及其老板也正是钻了这个法律漏洞,肆意欠薪或不讲诚信。
为防止欠薪给劳动者带来损失,深圳、上海等地已仿照国外立法,建立起工资赔偿基金。基金平时按一定标准从用工企业征集,一旦发生欠薪事件,便从基金中垫付赔偿,日后再从拍卖拖欠者财产所得中扣回。此种办法值得各地效仿。但这些措施仍属事后处罚和补救,当务之急还需加大预防力度。
天津为保护职工切身利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决定自去年10月起,在天津市试行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和欠薪预警办法。据了解,企业欠薪报告制度规定,企业发生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后,必须向企业主管部门填报《企业欠薪情况报告书》,内容包括企业拖欠工资金额、人数及原因、企业偿还拖欠工资的计划、进度及保证措施等。
浙江省发布《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未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以及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责令企业限期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
一、劳动者如何规避欠薪风险?
劳动者保护自己应该从签订劳动合同开始。
因为,《劳动法》中详细规定,在合同中应写明劳动报酬,具体应涉及劳动报酬的数额、支付方式及支付形式。
对于一直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打工者,切不可轻信老板过几天就补发工资的口头承诺。
如果单位一时效益不好,老板提出暂缓发工资,打工者一定要让对方留下书面凭证,一旦遇到恶意拖欠工资,可作为举报证据。
-
遭遇日结工作欠薪,应该怎样解决?
257人看过
-
劳动者在遭遇不合理待遇时,应该怎样举报用人单位
289人看过
-
劳动者遭遇单位软裁员该怎么办
211人看过
-
遭遇职场性骚扰,劳动者该如何应对
69人看过
-
劳动者遭遇工伤有什么待遇
219人看过
-
恶意欠薪击中法律软肋遭遇欠薪你该怎么办?
310人看过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
遭遇留白劳动合同,劳动者应该如何做?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28实践中,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带有极大盲目性的劳动者很多,尤其是,对于签订劳动合同不以为然。其中的原因或是在单位的要求下不好拒绝,或是为保“饭碗”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签订留白劳动合同无疑为自己的诉讼取证留下了隐患。即使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会因证据的严重缺失而承担不利后果,最终只能吃哑巴亏。
-
劳动者遭遇公司强迫辞职时该怎么办, 遭遇公司强迫辞职应该怎么维权四川在线咨询 2022-02-12当劳动者遭遇公司强迫辞职时,劳动者可以保留好相关的证据,以用人单位存在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其劳动,而被迫辞职,并且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
-
劳动者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应对欠薪?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14劳动者应对欠薪的主要方法为: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 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如果农民工要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的话,应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全部相关证据。
-
应该怎么处理遭遇家庭暴力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30首先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如有生命危险,要大声呼救,尽可能让邻居听到或寻找机会拨打报警电话“110”。其次,如果暴力发生,要注意收集证据。受害妇女应尽快就近到医院诊治,告诉医生受伤的原因,请求医生详细、准确、客观地记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创造条件。第三,可以找当地妇联求救,寻求维权援助。毛维萍还告诉记者,许多妇女遭遇后,在向各级妇联组织投诉时,既不愿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愿留下自己的地
-
遭遇“隐性辞退”,劳动者该怎样维权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05员工和单位出现劳动纠纷,员工应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是申请劳动仲裁进行维权的。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