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卡恶意套现立案标准新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以及恶意透支认定处罚的相关问题,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了界定,以区别于善意透支的行为。
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介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的犯罪行为。这次两高司法解释对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
1、对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这里面就排除了因为没有收到银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书,而没有按时归还的行为,持卡人没有接到有关通知或者文书,过了一定的期限没有归还的,不属于恶意透支。
2、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该行为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非法占有是区分恶意透支和善意透支的一个主要界限,只有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透支的才属于恶意透支,才构成犯罪。
这次司法解释中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列举了六种情形,比如明知无法偿还而大量透支的不归还;肆意挥霍透支款不归还;透支以后隐匿、改变通讯方式,逃避金融机构的追款等。这些情形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现。
3、明确了恶意透支的数额,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拒不归还和尚未归还的款项,不包括滞纳金、复利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4、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院未判决或者公安机关未立案之前,偿还了这些透支款息的,从轻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既依法追究那些恶意透支的诈骗行为,同时又发挥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尽可能地缩小刑事打击面。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如何判定信用卡恶意套现
440人看过
-
恶意套现量刑标准有何规定
80人看过
-
信用卡恶意套现为何屡禁不止——聚焦近期各地信用卡套现案件
60人看过
-
信用卡恶意套现多少构成犯罪?
421人看过
-
信用卡套现是虚假交易恶意套现可能要坐牢
124人看过
-
信用卡套现举报会立案吗
176人看过
-
恶意套现信用卡什么罪辽宁在线咨询 2022-11-20代刷信用卡套现属于诈骗罪。信用卡诈骗是用非法的手段谋取他人财产,将他人财产转至自己名下的犯罪活动。 对于诈骗数额较大的诈骗犯,应当处以5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2万以上20万以下罚金。对于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诈骗犯,处以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于诈骗金额特别巨大的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信用卡恶意套现请问如何处罚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2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20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应
-
信用卡恶意套现多少构成犯罪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3-29信用卡恶意套现达到一万元就构成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数额在1万元以上,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 一、信用卡套现的后果: 1、信用卡套现可能被银行风控,遭遇降额封卡,严重可能被拉入征信黑名单; 2、信用卡套现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交易金额被截
-
信用卡恶意套现受到什么处罚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31信用卡恶意套现则是通过非法的手段,采取虚假交易刷卡套现信用卡或者支付给商家一定的手续费,来达到提取信用卡额度内的现金行为。将由法律制裁。
-
信用卡恶意套现行为如何量刑?新疆在线咨询 2025-01-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的量刑标准需要根据犯罪情节进行分析。 该条款列举了四种非法经营行为,包括: 1. 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 2. 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 3.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