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最多几个担保人
在我国法律制度下,关于取保候审之担保人的具体数量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担保人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即保证被控告者能够随时听从传唤,积极主动地配合司法机关展开相应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担保人数的确定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以及被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考虑,通常建议选出1名至3名担保人为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提供保证金的人应当将保证金存入执行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二、取保候审最多可以撤销多久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于涉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取保候审这一法律程序,本质上是指上述司法机构对于特定犯罪嫌疑人均不予直接羁押,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处理的一种手段。在实践中,如果发现某名应予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疾病,或者正处于孕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亦或是其所涉罪行相对轻微,那么就可以考虑对其实施取保候审的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取保候审最多几个担保人”,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
担保人取保候审条件有几个
262人看过
-
担保人最多担保几个人
94人看过
-
取保候审是否能一人担保多人,取保候审担保人有哪些
133人看过
-
取保候审申请人几个
59人看过
-
取保候审担保人需要签字几次
253人看过
-
最多判几年可以取保候审
216人看过
-
取保候审担保人一个人可以担保几个?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30取保候审的保证人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1.保证人必须与本案无牵连,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嫌的犯罪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保证人不能是本案的同案犯,也不能是本案的证人。否则,因为如果其本人也是司法机关调查的对象,就难以保证他认真履行保证义务。2.保证人应当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具体来讲,保证人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对被保证人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身体状况使其有能力对被保证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等等。是否
-
担保人有几个要提取保候审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13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取保候审几个担保人,取保候审保证人要履行什么义务贵州在线咨询 2023-04-04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期间对犯罪嫌疑人的临时强制措施,并没有限制保证人的人数。有关保证人的义务规定如下: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七条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
取保候审的担保人一般几个月到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181、法律上对担保人没有人数限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3、保证人必须与本案无牵连,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嫌的犯罪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4、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20日: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
-
取保候审法院多久,取保的期限最多几个月呢?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