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4:21:06 126 人看过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是指行为人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超过了法律所规定的限度,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超过了使受到正在发生危险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所必需的强度;

二是在客观结果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在紧急避险情况下,损害尽可能小的合法权益去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是紧急避险的目的所在。

只有牺牲较小的权益保护较大的权益,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才是有利的。如果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避险是为了保护较小的利益,而牺牲了较大的利益,这种紧急避险就超过了必要限度。在这种情况下,紧急避险不仅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由于其所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法律明确规定,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于紧急避险行为前提是正当的,行为人主观动机是为了使其他的合法权益摆脱危险,免受损害;也由于紧急避险行为一般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的,行为人对避险行为的强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害行为难以控制,以至其行为的结果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这种损害也不是行为人所希望发生的,所以刑法规定对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7月17日 13: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紧急避险相关文章
  • 紧急避险过当怎么处理
    一、什么是紧急避险过当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而紧急避险过当即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危害),意味着紧急避险行为从有利于社会到有害于社会的转化,因而行为的性质也由合法行为转变为违法行为,而且这种违法行为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二、紧急避险过当行为的特征避险过当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它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1、避险过当行为具有主观罪过性。避险人主观上存在避险的正当目的,但同时也负有避免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义务。行为人疏于履行该义务致使损害结果发生,其对避险过当的结果持有放任或过失的心理态度,具有主观罪过性。2、避险过当具有客观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这是避险过当行为与紧急避险
    2023-06-05
    430人看过
  • 避险过当属于紧急避险吗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如果丁不撞中巴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因此丁属于紧急避险,不属过当。紧急避险过当即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危害),意味着紧急避险行为从有利于社会到有害于社会的转化,因而行为的性质也由合法行为转变为违法行为,而且这种违法行为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犯罪形态在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过当并没有单独的罪名,它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紧急避险过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从客观方面看,无非是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及犯罪构成原理,仅有客观方面的损害,无论这个损害有多大,都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来认定行为
    2023-05-01
    383人看过
  • 紧急避险名词解释
    一、紧急避险名词解释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主观特征是,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可见,紧急避险行为虽然造成了某种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联系到具体事态来观察,从行为的整体来考
    2023-04-13
    101人看过
  • 判断紧急避险限度的根据有哪些
    从刑法规定来看,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当分两部分进行理解。1、超过必要限度。在理解上首先应该弄清楚是什么行为超过必要限度。毫无疑问,当然应当是指避险行为。紧急避险的目的是通过避免危险发生而保护合法利益,评价其超过必要限度的立足点只能是在为了避免危险发生而对第三者的合法利益所造成的损害上。由于超过必要限度后而有不应有的损害之规定,故超过必要限度只能是指为了避免危险的发生而实施的行为限度。例如,制止动物侵袭的危险,只需将动物打伤即可阻却,但却将其打死,故造成动物死亡的行为便属于超过必要限度。因此,超过必要限度是相对于避险行为而言的,是对避险行为的要求。2、不应有的损害。与超过必要限度相对应,这里的不应有的损害是针对行为后果而言的,即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不必要、不恰当的损害。不应有的损害与超过必要限度既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避险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就不存在造成不应有
    2023-04-01
    427人看过
  • 紧急避险当事人受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不能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不能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是指担任的职务或者从事的业务要求其对一定的危险负有排除的职责,同一定危险作斗争是其职业义务,包括消防队员、医生、护士、船长、海员、民航驾驶员、防汛员、警卫员、警察等的职业义务。也就是说消防队员不能借口避免自己烧伤而拒不参加救火;医生不能因怕传染,而把拒绝给传染病人治疗说成是紧急避险;负有职责追捕持枪罪犯的公安人员,不能为了自己免受枪击而逃离现场等等。由于他们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有同特种危险作斗争的法律义务,牺牲个人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其工作职责的要求,不容推卸,在危险出现时,他们不能实行紧急避险行为。如果负有这种特定责任的人,遇到危险时,不挺身而出保
    2023-06-11
    471人看过
  • 紧急避险超限刑事责任是怎样的?
    一、紧急避险超限刑事责任是怎样的?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刑法理论上,把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称为避险过当。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罪名,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在少数或个别情况下,可能由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避险过当。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发生在紧迫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紧急避险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
    2024-01-05
    413人看过
  • 甲某紧急避险过当案
    某饭馆突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居。当消防队赶来抢救时,火舌已伸向第三家邻居。此时,正在附近建筑工地施工队长甲,带领10多个工人奔向现场后,并未参加灭火,却命令工人们迅速拆毁近邻第四家房屋。甲本人则与另外2个工人跑回工地,驾驶吊车、铲车和推土机又赶到现场,也投入毁房行动。他一边组织部分工人协助抢出房内物品,一边指挥工人们用斧头、锯子截断房屋的横梁和柱子,开动推土机冲撞墙壁。甲本人随即开动吊车,把屋顶梁架吊离原地,再叫工人们用铲车铲出一条隔离空道。当火焰蔓延到第三家邻居房屋尾部时,火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评析】甲的行为可认定为紧急避险,符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危险正在发生;(2)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另一合法权益;(3)具有客观不得已性;(4)避险行为不能认为已经过当。
    2023-06-11
    431人看过
  • 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行为应当如何区分
    一、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行为应当如何区分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区别在于紧急避险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二、紧急避险的损害怎么赔偿紧急避险损害该这样赔偿:1.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造成危险的人承担民事责任;2.危险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紧急避险人采取的措施不当的,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3.受害人要求赔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赔偿;4.紧急避险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造成危险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适当的民事责任。
    2023-08-17
    334人看过
  • 防御性紧急避险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袭予以反击行为应属于防御性紧急避险。防御性紧急避险是针对危险源本身所实施的避险。该种避险制度的产生符合我国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违法观。防御性紧急避险的避险限度应采取轻于或等于说,即只要避险行为所损害的利益轻于或等于所避免的合法权益价值,就属合法的紧急避险。一、防御性紧急避险的含义、产生背景及其意义(一)防御性紧急避险的含义在大多数紧急避险情形中,避险人一般通过牺牲无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来保全另一较大的合法权益。此种紧急避险即系将自己或他人的危难,转嫁给无辜第三者的攻击性的紧急避险。防御性紧急避险,是指为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避险人侵害他人的利益,但危险是来自该被侵害的人,即针对危险源本身进行避险的情形。关于防御性紧急避险的类型,德国刑法学者Roxin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现在之侵害不是由刑法上之行为所引起,例如突发性痉挛、开车时突然间失去意识,或由于车祸无可避免
    2023-04-22
    318人看过
  • 是否是紧急避险,还是避险过当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如果丁不撞中巴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因此丁属于紧急避险,不属过当。一、紧急避险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怎么划分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牺牲较小利益而保全较大利益的行为。对于造成交通损害者来说,如果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即不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或保全的利益不是大于受损害利益的,则紧急避险不能构成免责事由,当事人仍需按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紧急避险的险情是由第三人引起的,紧急避险又符合上列要件要求,则构成避险人免责事由,而由第三人负担民事责任。如紧
    2023-06-29
    255人看过
  • 紧急避险的损失谁承担,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一、紧急避险的损失谁承担紧急避险的损失承担情况如下:1.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2.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3.因紧急避险采取的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二、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如下:1.必须有危险发生。也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如自然灾害、动物侵袭、人的行为等使合法利益面临着紧急的危险。2.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3.避险行为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这是避险目的正当性的条件。法律不认可为保护非法利益而采取避险行为。5.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三、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是什么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
    2023-06-24
    297人看过
  • 必须具备的紧急避险条件
    紧急避险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客观上具有正在发生的真实危险;3、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4、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留置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哪些成立留置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权已届清偿期、债权的发生与该动产有关。留置权是指债权人因合法手段占有债务人的财物,在由此产生的债权未得到清偿前留置该项财物并在超过一定期限仍未得到清偿时依法变卖留置财物,从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2023-07-04
    460人看过
  • 紧急避险必备条件的探讨
    1、紧急避险首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求存在紧急危险的状况2、在存在紧急危险状况的同时该危险状况必须是违法行为3、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必须是阻止危险状况所必须的4、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大法益必须是受法律所保护的5、和正当防卫一样不得超过一定的必要限度紧急避险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紧急避险是什么我国法律规定,紧急避险是指如果公民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利不遭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不采取的损害另一种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可以分为法定紧急
    2023-07-02
    404人看过
  • 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之间有何异同吗
    一、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之间有何异同吗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之间的区别在于紧急避险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相同点在于都是出于保护权益的目的。《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二、紧急避险的条件紧急避险的条件有:1.起因条件。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即通过损害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保全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
    2023-12-11
    29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紧急避险是刑法规定的一种出罪事由。具体来说其构成要件有: 1、避险人的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不含职业或者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要面对的对其本人的危险); 2、这种危险正在发生; 3、因为不得以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紧急避险要有避险意识,也即... 更多>

    #紧急避险
    相关咨询
    • 紧急避险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坏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06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该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以作为紧急避险行为以是否超过必要的限度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尺度,如果没有超过因该不承担刑事责任。
    •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的损失要承担责任吗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12
      首先,所采取的避险行为必须是当时情况下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 然后更重要的标准是,采取避险措施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小于发生的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采取避险措施后造成的损失,比放任危险发生造成的损失还要大时,就是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紧急避险时过了必要的限度是否承担责任?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3-07
      紧急避险的条件之一是损害尽可能小的合法权益去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只有牺牲较小的权益保护较大的权益,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才是有利的。如果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避险是为了保护较小的利益,而牺牲了较大的利益,这种紧急避险就超过了必要限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的紧急避险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 撞到了一辆车,紧急避险超过限度负刑事责任吗?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6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什么样的刑事责任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2-15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称为避险过当。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罪名,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在少数或个别情况下,可能由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避险过当。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